第740章 朱厚照做好人(31)(第2/3页)

如此一来,礼物的分量和尺度更难拿捏了。

送礼竟然还送出麻烦来!

可是头已经开了,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做下去。

没多久,张嫣收到巡抚大人送的老大一块煤精,瞧着跟烧火的煤炭差不多,险些她丢到炉子里烧了。石头瞧着没什么用处,被豹子扒拉出来当猫抓板使劲挠。萧靖把东西捡回来,发现石头拿在手里比普通的煤炭要轻,洗干净之后有类似玉石的光泽感。

“应该不是煤炭。”他有些高兴,“可能是能够用作印石的煤精。”

小张不懂:“这煤还能成精?”

“有点冷门……好像说独孤信的印用的就是煤精雕刻的。”萧靖也不太确定,“要不我让人将这块石头雕刻成私印,我一枚,你一枚。”

“好啊好啊!”

小张觉得这个主意简直是棒极了!

万岁想起《牡丹亭》里面的一句话: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虽然写《牡丹亭》的汤显祖还没有出生,但是他着实喜欢这一句话。他让工匠将煤精雕刻成盘着的青龙和盛开的牡丹花,印章底下刻的是小篆字体。

他的是“生者可死,死者可生”,张嫣的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姑娘拿到印的时候,别提有多开心,险些化身印章狂魔,要在各位大家的书法作品上盖章。

萧靖哭笑不得地说:“那些作品是留给一代代传下去的,怎么好乱盖。倒是唐寅的画不错,之前我们不是在一起入画嘛,把印章都盖上去。”

张嫣赶紧在艺术照上面盖了一个戳,瞧着殷红的印子,神色有些意犹未尽。她想着哪天雪景好的时候再请唐寅画几幅画,她要盖好多好多的章!

萧靖紧随其后,赶紧把自己的私印盖在老唐的画上面。

“大同巡抚给你送了礼物,我有事情要交代他做。”万岁说,“明年二月尝试在大同恢复马市,小幅度放开与蒙古人的贸易。北京一厂挤压的布料有些多,南京又准备开新厂。京城吃不下那么多,要往蒙古那边出点货,换点马匹回来也行。”

眼下已经是正德二年腊月,很快就会到正德三年二月。

为什么选择大同作为贸易开放的地方?

不全是因为巡抚送礼的缘由,而是因为大同这个地方往后几年有点倒霉——

弘治十七年,大明叫停与蒙古人的贸易,自此之后的数年,蒙古人获取物资的手段从贸易变成了抢掠。正德四年,蒙古人数次侵犯大同,正德五年,五万骑兵兵临城下。

萧靖想着,与其一直闭关,将士们得不到实操训练。倒不如现在先放开一部分贸易,让军队在大同维持治安,借机练兵。他再让锦衣卫的探子从大同出入,深入蒙古各部查探情况,好让大明知己知彼。

万岁他又想给自己开马甲。

他给自己开了一个新号,叫做“锦堂老人”。按照这个人设,锦堂老人大约四五十岁,是锦衣卫里面的顶级高手、退役兵王。锦堂老人是负责蒙古情报的间..谍头子,任务从他这里下达给各级下线,情报最终送回到老人的手里。

锦堂老人满头白发,沉默寡言,脸上点了很多老人斑。

锦衣卫指挥使牟斌见过皇帝白发苍苍的样子,当即吓得一跳,差点以为他是压力过大少白头。他大惊失色:“万岁的白发……是真的?”

“假的。”萧靖眨了眨眼睛,“以后朕在锦衣卫里行走,你不要叫我陛下。你要叫我伯伯,我是锦堂老人。”

牟斌的嘴角抽了抽,无奈地说:“伯伯。”

探子们陆续安插进去大同,表面上有人是平民,有人是商贾,还有人是当基层小吏。正德三年的新年,皇帝正式下旨,允许大同恢复马市、和鞑靼部进行贸易。

消息一出,大同巡抚是摩拳擦掌,既兴奋又担忧。他希望自己能够接着互市的机会做出政绩,又害怕蒙古人再次来犯。他命人准备春耕的红薯芽子,叮嘱道:“千万不要让鞑靼人把粮种抢走!”

他曾到北京开会,听得红薯是一种产量及高的作物。

互市的新闻传到鞑靼部,达延汗一愣,明朝朝廷居然有这等好事?是不是坑?等着他去踩?

几个大明边镇关得跟铁桶一样严密的时候,鞑靼不时会南下劫掠。可是当人家主动打开门的时候,达延汗反而犹豫了。

达延汗问自己的几个儿子:“大同那边说是愿意买我们的马,你们谁有胆量带着商队去大同,换回来食盐和布料?”

作者有话说:

有引用《牡丹亭》:“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关于正德初年和蒙古的战争,有参考《明史》“四年,敌数寇大同。”

达延汗,《明史》称他为“小王子”。和朱厚照对打的蒙古小王子就是他,其实他年纪也不小了,这个时间点大概三十几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