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8章 朱厚照做好人(39)(第2/3页)

张嫣一想到这茬,心里乱糟糟的。她回忆着刘艳儿的记忆,道:“怎么可能没听说过,当年这件事情闹得那么大,便是我这样的小平民也听说了。因为都姓刘,我爹还叫我躲着人走……”

正德四年,八月,鞑靼人南下抢劫。正德五年,河北刘六刘七起义。鞑靼人抢完东西就跑,总体来说没有对明朝造成伤筋动骨的大问题。反观起义的风波闹得越来越大,起义军号称拥有步骑十三万众,打出“直捣幽燕之地”、“重开混沌之天”的旗帜。

后世对于刘六刘七起义的介绍不多,但是许多人肯定都知道一个词。

流里流气。

流(刘)里(六)流(刘)气(七)的典故出自于这一次起义,不知道是明军对于起义军的污蔑,还是刘六刘七的军队当真作风不正。

萧靖想的是,若是他能借着祭祀泰山的由头,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皇帝把当地百姓都安抚好,大家日子过得不错,傻子才跑去造反。

如此一来,起义的风波可能会减到最低,或者压根不会出现。

“我觉得我好难。”他低头摸着精致的青花瓷茶盏,“福气没有享受到,事情特别多。”

正德四年,初春

阿尔在北京顺利要到粮食,这在鞑靼部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少年骑在马背上,北风迎面吹过来,身上却是一点儿都不冷。他在里头连续穿了三件毛衣,这是鸿胪寺官员教他的穿法,说这样穿毛衣特别保暖。

“父汗——”

“哥哥——”

明朝的军队押送着一万石红薯,从宣府出关,走这条路线去蒙古更快。将军把红薯送到鞑靼人的领地范围内,话没有多说,人带兵转头走了。

鞑靼人的骑兵围了上来,他们没有追着明军,而是齐齐地围着明人送来的粮食。有人翻开车上装粮的竹筐,看到一个个沾着泥的红薯,忍不住窃窃私语——

“这个东西能吃吗?”

“没见过啊……”

“明人这就走了?”

“这是白给我们的吗?”

阿尔学会了红薯等食用方法,他告诉族人们:“这个东西叫做红薯,红薯能烤着吃,也能煮粥吃。红薯的味道是甜的,吃起来面面的,我觉得很好吃,比米面还好吃。”

大汗派人将红薯烹饪,两刻钟之后,众人品尝红薯,确认明军送来的红薯是可以果腹的食物。

达延汗没想到小儿子真的能从明朝皇帝手里占到好处,他吃着水煮红薯,心情格外美好。他表扬小儿子能办事:“阿尔好样的,你问大明要来粮食,本汗奖你十匹良马!”

“这些不是白给的……”阿尔惭愧地低下头,“是明朝皇帝跟我换的。”

“换?”达延汗的声音瞬间拔高。

阿尔觉得自己没本事:“明朝皇帝说了,他借给我们一万石粮食,却要我们在秋分的时候还他一万匹牛马。”

达延汗不以为然,红薯已经到了他的嘴里,怎么可能再吐出来了。他要是不还牛马,大明皇帝能把他咋地?

他教育儿子:“阿尔,你还是太嫩了,别人吓唬你,你居然信了。”

“父汗,大明皇帝还说,还说了……”阿尔咬了咬牙,道,“他说你做得不对,所以草原上才会下好几天的大雪。他说这是上天在预警,你要是继续劫掠,会有更大的灾难。”

“放屁!”

什么上天预警,达延汗是不信的。

他相信拳头大就是硬道理。

他根据自己和大明对战的经验,很自信地告诉儿子:“明人的战斗力不如我们,我们便是南下劫掠,他们也不敢反抗。明人依靠种树御敌,真是愚蠢至极……”

弘治皇帝是一个种树达人,种树超百万,以一己之力撑起大明版蚂蚁森林。

北京,有大臣请示皇帝。

“陛下,宣府等九边开春是否继续种树?”

萧靖认为种树不能抵挡蒙古铁骑,但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为了世世代代的环保事业,为了以后沙尘暴不要吹到北京,种树一事是可行的。

万岁曰:“允,照旧例种树。”

作者有话说:

关于鞑靼人南下抢劫,有参考《明史》:“闰九月,小王子犯延绥,围总兵官吴江于陇州城。冬十一月甲子,犯花马池,总制尚书才宽战死。”

关于刘六刘七起义,有参考资料:刘六、刘七,河北霸州人,因不堪地主豪强的兼并和压榨,同齐彦名等在霸州等地打家劫舍,时称“河北响马”。正德四年,明朝政府“专理捕盗”,刘六、刘七家属均遭迫害。齐彦名被捕,后被刘七等破狱救出。五年十月,刘六、刘七在霸州领数十骑起义,迅速发展为万余人。起义于山东的杨虎率所部同刘六等人会合,义军更加壮大,活动于京师之南和山东地区。次年三月,起义军连下河北博野、饶阳、南宫等州县,继入山东,攻克日照、曲阜、泰安等二十余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