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0章 四爷不熬夜(6)(第3/4页)

萧靖翻了一下清朝的旧例,也许德妃并非是故意“作”,拒绝皇太后尊号。

而是她“谦逊”美德的一种体现。

清朝建国还没有几代人,参考例子不多。顺治皇帝在顺治八年为皇太后上尊号,康熙皇帝在康熙元年十月为皇太后上尊号。眼下先帝去了才几天,乌雅氏便眼巴巴地抱着皇太后尊号往自己身上揽?

一来显得对先帝薄情,二来吃相有点太难看了。好像大老板一走,二老板恨不得下一秒升职加薪。

乌雅氏在康熙爷的后宫混了五十年,能护着两个儿子健康长大,不失宠,可见是一个智商和情商不低的女人。太后回想自己往日拒绝皇太后尊号的做法,很敏感地察觉道:“哀家往日之举,莫非是给皇上带来麻烦?”

萧靖摇了摇头:“不麻烦,嘴长在别人身上,他们爱说什么就说什么。朕大方一些,不计较的。”

太后怔怔地看着面前的儿子,老四那样的性子说不计较,那便是计较的。

唉。

一顿妈妈菜下来,万岁爷和太后娘娘之间的气氛还算不错。快到张嫣站到腿软的时候,萧靖冲她招了招手,让她过来跟前。

“母后,这是答应张氏,朕今天领她过来给您磕头。她年纪小不懂事,母后定要多担待一些。”

太后:“咳咳——”

没想到老四竟然是这样的人。

太后仔细打量着磕头的张答应,眉眼生得不错,但也不是十五六岁的小姑娘。张答应大约是二十余岁的年纪,嗯,比她当年差远了。

当年二十二岁的乌雅玛琭已经当上德妃,这会儿的张氏还是答应。太后心想张氏想要出头,且有得慢慢熬。

“好孩子,快起来吧。”太后给小张赐了一盏茶,有永和宫的嬷嬷端上来一盘萨其玛。太后脸色和煦地说:“哀家老了,吃不动这样粘牙的甜食。张氏把点心带回去吃吧,吃完好好伺候皇上。”

作者有话说:

关于乌雅氏的背景,有参考《八旗通志·正黄旗满洲世职大臣卷》:“额参,满洲正黄旗人,姓吴雅氏,世居叶赫地方,初任布达衣大(即膳房总管),累擢至内大臣(正一品)。”德妃的祖父额参初任膳房总领,历升内大臣(正一品),皇太极时授为男爵,加一等都尉,任佐领,后缘事削爵。雍正元年二月癸丑,追赠额参一等公。

雍正把乌雅氏包衣提出来,合成一佐领,《通志》:“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七日,奉旨将镶蓝旗包衣佐领内太后之亲族及阿萨纳佐领内太后之亲族,合编一佐领,以一等公散秩大臣舅舅伯起管理。”

雍正给舅舅白齐厚待,家族抬旗,参考:《双全等奏缴雍正元年正月谕旨折》:“散轶大臣舅舅白齐等奏,蒙皇太后之福,皇上之鸿恩,我族俱准入旗。其中六品官一人,七品官一人,蒙古护军校七人,佐领二等侍卫颜德,及原在正黄旗包衣佐领时之笔帖式三人皆为承恩之人。伏乞皇上给予何差效力。”

雍正称呼太后为“母后”,参考《大义觉迷录》的写法。

有个特别搞笑的资料,雍正可能为了抬高自己母族的身份。他说自己的高祖父“额柏根(额参的父亲),系本朝旧族,创业名家。在□□高皇帝时,抚育禁庭,视同子侄。”大概意思是我妈妈的家族是老牌世家,努尔哈赤在的时候,努尔哈赤把我高祖父当侄子一般抚养。要是努尔哈赤知道雍正瞎吹牛,他大概会一头雾水:这都是些什么人啊,压根不认识。

太后的满语名字叫大酒瓶是有资料记载(不确定资历真实性),不是我编。至于白齐小名叫哈喇,是我瞎编的。

身为圣母皇太后的德妃,一直拒绝接受雍正皇帝给她上尊号,这也让很多人觉得,她这是对雍正的继位感到不满。雍正元年正月二十二日,德妃一直以康熙皇帝没有下葬为由,不愿意接受雍正皇帝给她加上仁寿皇太后尊号。直到王公大臣们再三恳请,德妃才勉强答应接受。

“母后以皇考梓宫,奉移山陵之事未毕,不忍即受尊称。前据王大臣等合词虔请,敬上仁寿皇太后尊号。盛德谦光,屡辞不允。诸王大臣援引旧典,恳求再三,始蒙慈允。”

——《清实录·雍正朝实录·卷之三》

新皇登基,按惯例,是要给皇太后上尊号,但具体什么时候上尊号,一开始并没有严格规定。顺治皇帝给母亲上皇太后尊号的日期,是在顺治八年二月初十。

“顺治八年。辛卯。二月。己卯朔。礼部题上昭圣慈寿皇太后尊号仪注,本月初十日卯时,上皇太后尊号。”

——《清实录·顺治朝实录·卷之五十三》

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顺治皇帝驾崩。康熙皇帝举行太皇太后、两位皇太后上尊号的典礼,是在康熙元年十月初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