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新立(第2/3页)

叶碎金也承袭了这个制度,在此基础上,做了改进。

她将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合为一省,称中书门下,或可以只称中书,主政事,又可简称政事堂,是宰相办公,决策国家大事的地方。

在叶碎金的构想中,宰相不能独,实际上越多越好。至少有两位,三到五位为佳。

承魏、晋前制,尚书令、中书令、门下侍中皆不授人。杨先生任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国之宰相。辅佐帝王,统领百官。

袁荀以门下侍郎参知政事,为次相。

此为新贵。

又有前晋遗臣,亦为次相。

此是皇帝与旧势力的妥协。

叶碎金的计划中,未来还会将财权从政事堂剥离,只现在新朝初立,暂还不能动,

但军事权必须从政事堂独立出来。

军事权从前归兵部,兵部在政事堂之下。

但大穆建国之后,叶碎金将叶家军大名鼎鼎的枢密八房升级为枢密院,主军事决策、兵符、禁军。

枢密院与政事堂并立,分掌军、政,合称二府。

大穆初步形成了军政两权分立的体制。

六部官员一半都是从晋帝手中继承而来的。旧势力盘根错节,扎得极深。

枢密院的建立,侵夺了兵部的职权。

枢密院最高长官为枢密使,皇帝亲自兼任枢密使,知枢密院事。

一如往昔,将军权牢牢掌控在自己手里。

众人都看出来了,这位皇帝,对军权有一种近乎偏执的掌控欲。

这必然是因为内心里有什么执念或心病。

众人思来想去,只能归结为:因为她是女子。

或因女子掌权更为困难,所以更为看重军权。

除此之外,的确也做不出别的解释了。

同时,枢密八房中,又有度支房合并进了户部,吏房合并进了吏部。

将军队的粮草、后勤权力分给了户部,将武官的铨选、任命权力归还了吏部。

但新贵们借此侵入并排挤了户部、吏部的旧势力。使吏部、户部许多官员发生了官与职的分离,空有官名而无实职,手里没有了实权。

几家欢喜几家愁。

名利场里谁能清高。这段时间,京城里满是奔走的人。

蔚为壮观。

在这些人事变动中,又有个别特殊的情况。

蒋引蚨之女蒋娘子入了户部为郎中。

品级不算高,六品。上头还有左右侍郎,再上头还有尚书。

但,若不考虑性别因素,任何人在这个位置上,都有升迁的通道。当这个人足够能干,又熬足资历,有朝一日,就可以升为侍郎,乃至尚书。

最终的目标当然是进入政事堂。

当然,做不做得到是这个人的个人能力问题,但这条通道是开放的。

现在,一个女子跻身于这个行列了。

新贵们还好,早习惯了。这几年,除了蒋娘子和十二娘之外,陆续也零零星星有几个女子出仕。只她们大多职位低微,所以没有蒋娘子显眼。

旧势力多扎根在六部九寺,看这么一个女人挤进来,可是难受得要死。

可谁也不能说因她是女人所以不许她做官。

为什么不许女人做官?因为牝鸡司晨吗?

那你抬头看看,龙椅上坐的那一位又是男是女?

好了,闭嘴吧。

对蒋娘子,旧势力只能憋屈地忍着,但是另一个任命他们就忍不了了。

十二郡主叶宝瑜,进入了御史台任侍御史,仅在御史中丞之下,虽也只不过是六品,可却是御史台的副长官。

这一下引起了轩然大波。

因亲王郡王们也才不过挂些闲职罢了,怎地一个郡主,反入了御史台为副贰?

御史台虽没有权力,却有权利,纠察官邪,肃正纲纪,大事则廷辨,小事则奏弹。

且叶碎金胸襟十分宽广,允许御史们可以风闻奏事。【注

御史的能力和影响,更被加强和扩大了。

旁人不能攻击蒋娘子是女子,却在叶宝瑜这里找到切入的角度。

立时便有人在廷上质问,亲王尚且赋闲,郡主亦是宗室,何故重用?

皇帝眼皮一撩:“她出嫁了。”

是的,十二郡主叶宝瑜她已经出嫁了。

她不是公主,没有那么高的规格,没有自己的公主府。她出嫁,就和世间女子一般要从夫居。

所以,按照男人们制定的规则,叶宝瑜郡主虽然也是宗室,但她是唐家妇。

她是唐家的人,她虽娘家姓叶,但她是唐叶氏没错了。

皇帝是女人,唐家的一个女人出仕,有何不可?

这真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了。

用男人们制定的规则,去反攻男人们的攻讦。

质疑叶宝瑜入主御史台的人生生地被噎住了。

虽然,但是,好吧。

但叶宝瑜年纪轻轻,又无言官资历,凭什么做副台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