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二章 《踏山河(结)》(第3/3页)

高俅道:“这是一定,有林义勇在,宵小之辈岂敢作乱,河北也要拜托元长兄了!”

蔡京微微一笑:“请高兄放心,有老夫在,大名府乱不了,便是朝廷调派,为了百姓安危,老夫也要学一学高兄的义举,以民为重!”

两人拜别,高俅继续北上。

一路过瀛州、莫州、雄州,看着已经恢复到太平年间状态的州县,不禁满是欣慰。

当过了三关,被大喜过望的乡军迎入,他更是从燕云汉民百姓的脸上,看到了笑容。

耕种的米粮,再也不用担心被契丹人全部剥夺,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笑容当然变得真切。

高俅也由衷地道:“燕云易主,百姓这么快就能安居乐业,真是太好了,总教头呢?”

花荣笑道:“兄长正在书院里教书……在燕州和蓟州,我们又各开了一家书院,以后燕云各地的每一州,都要开办书院!”

高俅道:“那还不带我去,我以前一天跑八趟,现在却不认识路了!”

……

“为政不在用一己之长,而贵于有以来天下之善……”

“这句话的意思是,治理国家,不在乎发挥你一个人的长处,难能可贵的是吸收天下的美德者。”

“同样的道理,治理地方时,也要谨记不用一己之长,事必躬亲,而是要合理的选择吸收人才,很多时候,这就是文治与武功的最大区别。”

岁安书院,李彦站在讲台上,下方是岁安三期的学员。

岁安二期:徐宁、张清、凌振、段景住、柴进、史文恭、李应、栾廷玉、秦明、杜兴;

岁安三期:吴用、朱仝、裴宣、焦挺、孟康、陈达、孙立、孙新、解珍、解宝;

二期和三期是同时定下的,每批都是十人,轮番上学,再加上时不时回来补习加强的岁安一期,还有正准备按照功劳选入的岁安四期,这些学子不仅是要马上打天下,更要马下治天下。

而后者显然要投入更多的心血,所以李彦这位善为人师的院长,也教得更加认真,上课时都不允许外人打扰。

不过这一回,他主动破了一次例,讲到一半,放下书本,对着下方的学子道:“随我出去,迎一位老友!”

吴用眉头微动,最先反应过来,其他人先是不明就已,在看到那道熟悉的身影迈入书院,才大喜过望。

熟悉的书院,熟悉的人,双方展颜,道出问候:

“我回来了!”

“欢迎回家!”

……

第十卷 龙蛇起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