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凭什么(第2/3页)

她心里不是滋味。

沈青说完却是不再理会她,转头就跟赵枝认真道:“韩知青他们现在肯定是把精力都放在了怎么展开生产这边,恐怕还没有想那么远,但你说的,的确是很好的建议,等以后有机会可以提出来。”

赵枝勉强笑了一下。

机会很快就来了。

这晚大家下工吃完晚餐回来,徐建国就挨个宿舍叫了大家一起到堂屋开会。

徐建国把厂子具体生产程序说了,跟大家道:“厂长在大队那边已经定下五个村民跟着木工师傅学技术,知青这边,厂长的意思是大家有意进厂子工作的,就自行报名。”

“咱们生产主要分三道工序,前期木材处理,就是伐木,切板这些,中间做产品,将已经经过初期处理过的木板生产出产品,最后还有后期的产品处理,包括打磨,上油上漆,题词雕花这些,大家报名的就选上想要参与的工序。不过提醒一下大家,每道工序名额都有限,如果报的人多就是择优录取。对厂子没兴趣的就继续跟大队长去干队里安排的活。”

“好了,大家有什么不清楚的可以问我,问清楚了,桌子上有纸笔,写下自己的名字和想要报名的工序就可以了,如果有自己擅长的,例如画画书法雕刻,这些都可以写下来,我们会特别安排。对这些都没兴趣的就可以走了。”

堂屋里大家一阵兴奋。

没人离开。

进厂子干活当然好过下地。

“队长,厂子开了,等赚了钱,咱们有工资拿不?还是跟以前一样,只能拿工分?”

下面有人问道。

这里的工分所得实在太少了,一天满工分才一斤粗粮,又没有油荤,说实话,都不够一个壮劳力吃的。

所以这个问题可太重要了。

问题一出,原先交头接耳的讨论声一下子都没了,全看向了上面。

徐建国转头看韩东塬,道:“厂长,这事还是你跟大家伙说吧。”

说着耿直地笑了一下,道,“其实我也很关心。”

大家一下子都笑了出来。

气氛欢快了不少。

韩东塬等现场安静了一些,就笑道:“发工资,等效益上去了,咱们也跟外面的厂子一样发工资,而且,如果赚得多,咱们还发奖金,所以大家就好好干,你们知道,咱们这种手工活,做的东西越好,价钱也就能定得越高。”

“那这干不同的工序,拿的钱是不是不一样?”

又有人问。

“不会,工资跟工序不挂钩,但跟你们的手艺和对厂子的贡献挂钩。”

大家不停的问着问题,气氛热烈,不时就有人上前拿了纸笔准备填自己想选的工序。

顾竞文也拿了。

他握着笔的手捏紧。

他对选择任何一套工序都没有兴趣。

他想做的是管理和负责人。

他也知道自己刚下乡,跟韩东塬话都没说过两句,自然不能直接做到管理层,所以昨天去公社的路上,就跟徐建国提出,想跑业务。

这是最快能进入厂子核心的方法。

而且他想,他能找销售渠道,韩东塬他们肯定不会拒绝。

却没想到还没等他问徐建国,这边就先让他们申请做工人了。

他握着笔,看着桌上那张纸考虑再三,最终还是选择了第二道工序中期的产品生产。

在他看来,这一套工序才是最重要的技术活。

先学学技术也成。

他心道。

屋子里说话的声音渐少,转而传来笔写在纸上的刷刷声。

但还有人拿着纸笔东张西望的。

赵枝失望得不行。

她捏着纸笔转头看了一眼沈青,颇有些楚楚可怜的样子。

沈青已经填了。

她选择了第三道工序。

相对来说,这道工序是比较轻松的,而且她写得一手好书法,还会画上几笔山水,到时候可以做题字画画的工作。

她知道赵枝这一眼的意思,想了想,还是帮着她举了手问道:“韩知青,徐知青,我有一个问题,想问一下,除了做这三道工序的工人,咱们厂子还需要别的工作人员不?像是宣传啊,财会这一类的。”

堂屋里一下子静了下来。

原先在写着字的知青也停下手来,抬起头看向坐在里面的韩东塬和徐建国几人。

徐建国转头看向韩东塬。

韩东塬就道:“这方面我们已经有了安排,这样吧,程知青,你就过来跟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厂子的管理架构,大家将来都是要进厂子工作的,对这方面也应该有所了解。还有,程知青你不是要招个助理吗?顺便也跟大家说说怎么个招法。”

程柠就点了点头,站了起来,先冲沈青颔首,再向着大家道:“各位知青同志,我们竹木制品厂的架构暂时已经定下,我现在就跟大家介绍一下。首先是厂长同志,大家都已经清楚,就是韩知青,韩东塬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