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八章 策略(第2/2页)

至于底层牧民是否活不下去了,那么就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了,甚至为了确保自己所享受的一切,他们甚至会主动镇压想要南下入侵的牧民。

清朝不是单纯满族的政权,实质上是满蒙政权,用整个中原的汉民去供养满蒙两族,清朝在蒙古问题上让出的利益,远超宋朝时的岁币。

至于联姻等其他手段,不过是锦上添花,核心永远是肉眼可见的丰厚利益,这才是历代蒙古王公甘愿放下弯刀任人摆布的根本原因。

清朝可以这么做,因为他本族的人口稀少,不拉上蒙古,根本不可能坐稳中原江山,而朱标却绝不可如此。

因此大明驯服蒙古的难度,是要远超清朝的,这不是娶几个蒙古贵女推行几个政策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还是要靠着一手钱粮一手兵刃,徐徐图之。

利益捆绑一部分蒙古王公,这是必然的事情,不过不能是单纯的供养,否则岂不是白白驱除鞑虏了,也要让他们拿出手里的金银珠宝牛羊马匹来。

江阴候出海远洋已有年余,舰队虽未归来,但消息还是勉强传递着,偶尔也会有舰队经过的小国特意遣使者携珍宝来朝,请求通商往来。

实在是舰队的规模将他们举国上下都吓坏了,莫说那庞大无比的船舰,光是船上数以万计的精锐将士,都足以轻易将他们举国歼灭个来回。

更得知这舰队不过是大明微不足道的一点实力后,他们都吓的日夜难安,国主恨不得天天宴请舰队留下的使臣,请教如何才能博取大明的认可,保佑国家太平。

这些人都是朱标特意教导过的,他们会在沿途国家中停留数年时间,传教国中贵族中原文化,并督促他们遣使来朝。

耀兵异域,扬威海外,之后自然是加紧沟通交流,赫赫大国对那些民不足数十万的小国而言,几次遣使往来,就足以让他们主动纳表臣服了。

东瀛的蓝玉和汤鼎权势更甚,南北朝战争也就越发惨烈,人口锐减的速度难以想象,人口少了也就没有兵可招没有税负可收,因而各地的番主都加强了管控,能逃出东瀛下海为倭寇的倭人渐渐稀疏,海上的通商环境更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