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入冬(第2/4页)

这样大哥二哥能安心一点。

燕明荞觉得,做人不管聪明还是愚笨,品性最重要,防人之心不可无,害人之心不可有。

不然,和牲畜有什么区别。

下人们不敢议论府上的事,就专说外面各家的闲话。

燕明荞中午下学,听见雪竹和晴日在屋外说,昨儿下午,有两顶粉轿子抬进安王府了。

应该是给世子纳妾,两人倒是没想到冲喜上去,晴日道:“可能是想给安王世子留个后吧,但世子病重,听说现在站起来都费劲……”

燕明荞正吃着饭,就着姑母给的辣酱,但耳朵一直忍不住往外伸,本来她端端正正坐着,可听到后面,身子都歪出去了一大半。

李嬷嬷咳了一声,“姑娘。”

世家贵女,吃饭要规矩,哪儿能这样。

燕明荞立刻坐好了,她道:“让她们小声些,咱们屋里说说就是了,别让母亲听到。”

李嬷嬷赶紧去外面说这两人了。

雪竹晴日年纪尚小,说得还晦涩些,外面传得更乱,说安王世子站都站不起来,怎么可能留后,指望世子,还不如指望安王。

这话又到了安王头上,有人说安王更指望不上,要不然能就粱裕一个儿子?

安王妃都年纪大了,再生个嫡子是不可能的,要生早就生了,这个时候该好好查查安王妃。

还有人说,这父子俩可能都带着病,不然安王府怎么人丁不兴。还有人说听安王府的下人说,安王和王妃大吵了一架,但不知是真是假。

燕明荞也好奇这些事,但毕竟是别人府上的家事,听也就听了,但不能过多议论。

过了重阳节,天气转凉,街上又有新的流言,说安王其实有一个孩子流落在外,是当初侧妃的,如今已经长大成人了。

世家的事,一直都是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后来传得越来越不靠谱,说安王有十七八个流落在外的孩子,根本不知道哪句话是真,哪句话是假。

宁氏听到这些微微放下心,那个孩子说的应该是沈元景,安王府没有别的孩子,沈元景的安危不用担心,之后的事,就看他自己怎么选吧。

沈元景昨日回京了,并没有第一时间来燕国公府拜访,如今的境况,最好别和燕国公府有牵扯。

他不打算现在就回安王府,安王曾来找过他一次,大约是已经确定他母亲当初是无辜的,所以喊了他没忍住。

还要求他跟着回去。

若沈元景渴望亲情,安王勾勾手他就跟着回去了,可面前这个人偏听偏信,致使他母亲惨死。

沈元景对他怎么可能有感情。

世上的道理就是轻易得到的东西永远都不会珍惜,沈元景说他姓沈,和安王府没有关系,“世子病重草民也很忧心,但请王爷莫要病急乱投医。”

安王悻悻而归,沈元景其实远没有表现的那么平静。

几年颠沛流离,幸得老国公照顾,如今他当然想为生母申冤,但现在容不得他走错一步。

他要安王求着他回去,他要安王妃一步一步退让,为了她的位置不得不得做出让步。

就算安王世子身体好转又如何,他已经认回沈家,他不是沈自谌的孙子,可以参加科举,只要他活着,总有能给他母亲报仇的一天。

沈家自沈明珠过世之后已经没落,但他会好好用功,替母亲尽孝心。

也许真应了那句话,因果轮回,报应不爽。

安王世子没有熬过九月,府上有丧事,安王府只能听见悲鸣。

沈元景听到这个消息,心里没觉得多痛快,为这样的母亲担着孽障,安王世子死了也是解脱。

安王府没有新人,世子连站起来都难,谈何留下血脉,安王妃为了王府的以后考虑,不得不承认,当初沈明珠并没有和顾宁臣私通书信,书信是她让人伪造的。

沈元景的确是安王的孩子,他应该姓梁。

但她是正妃,为了自己,哪怕她不乐意,等沈元景回来,他必须记在她的名下。

以前的事再追究也没用,安王妃自认为做出让步,她要管嫡子的丧事,认回沈元景就交给了安王。

安王对这个孩子没什么感情,但这个时候沈元景无疑是救命的稻草。

安王说清利害,许诺还沈明珠清白。奈何沈元景根本不买账,他不愿意回安王府。

他已经认祖归宗,依旧姓沈,不日就能去书院,他稍稍透漏的聪慧就能得安王看重,但现在已经不是他想回去了,而是安王想让他回去。

他等得起。

*

如今燕国公府里的丫鬟都在议论,说安王流落在外的孩子是前两年来燕国公府借住过的沈元景。燕明荞听到这个消息还挺为沈元景高兴,这下他不用再藏拙了,也能去科举读书了。

九月底,沈元景的外祖带他来燕国公府拜见,感谢老国公照顾他这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