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发现水泥(第2/3页)

走到大门口还不忘吐两口涂抹:“忘恩负义的东西,当年你爹还吃过我们家的粮呢!”

一家人刚走出胡同,突然见一队身穿黑袍的人朝他们走了过来。

为首的男人笑眯眯的询问:“你可是方氏?”

方姨妈疑惑道:“你们是谁?”

“送你们一程的。”柳燕子一挥手,黑衣人冲上来抓住他们,麻利的捂住嘴绑住手脚,扔到提前准备的马车上。

家里的事宋玉竹早就一清二楚,之所以一直没插手就是想让江蓉能学着立起来。

作为当家主母,一味的忍让和妥协并不能起到什么作用。以后像这种打秋风的亲戚兴许还回来,宋玉竹不能时时刻刻盯着他们,总要学着自己处理。

方姨妈家这些人,被柳燕子恐吓一番送回了江城县,估计这辈子都不敢再来上京攀亲戚。

*

九月初,制作织布机的匠人终于来到了上京。

此人姓秋,是中州安阳县人,因家中排行老二,大伙便都叫他秋二郎。

脚踏织布机最早是由他爷爷秋海研制出来的,秋海的娘子有手疾,织布久了手腕疼痛难忍。

秋海体恤娘子织布不易,刚好他是个木工,抽空便研究出可以用脚踩着踏板织布的机器,也就是脚踏织布机的原型。

一开始踏板织布机速度并不算快,但却可以缓解秋娘子的手疾。用着用着,秋娘子发现,如果在织布机下面加两个弦,勾住丝线来回穿梭,速度要比原来快上几十倍!

她连忙让相公试着做了出来,没想到做成之后速度非常快!只要穿好丝线,保证另一边的线不错乱截断,就能织出又快又平整的布匹。

最快的时候,秋娘子一天可以织两匹布!要知道之前最多三天才能织完一匹布。

夫妻二人都是纯朴又善良的人,有了这样好的机器,没想着私藏而是推荐给了村子里的人。

村民一听自然是争先恐后的找秋海定做。

秋海也不仗着有手艺就抬高价格,只收取几十文的手工费,夫妻俩都为大伙能多织布感到高兴。

很快织布机便在安阳县兴了起来,这里一度丝线供不应求,普通的棉布也从原来的三百文一匹,降到一百八十文一匹。

缎布由三两银子一匹,降至二两三钱银子一匹。绢布和罗布同样价格下降了不少。

有商人闻到了商机,想要投资定制一批织布机,可算下来缺发现,赚的钱并不如以前多。

织布机压缩了织布时间,老百姓能织出更多的布料,他们把价格压的太低,商人没有利润空间。

这种事是商人无发容忍的,于是几十个商人联手打压脚踏织布机。

他们先是派人在布店里找麻烦,说织布机织出来的布质量不好,衣服更容易破。

一两个人说不好,老板还能应付过去,一连半个月天天都有人说布质量不好,搞得布店老板不敢收村民们用织布机织的布料。

紧接着商人们又开始大肆宣扬手工布料的优点,几乎把织布机贬低的一文不值。渐渐的村子里不再有人使用织布机,而秋海夫妻俩也将家里的织布机锁在了仓房里。

秋海去世后织布机渐渐的被人遗忘,几个儿子本本分分种田为生,唯独他的孙子秋二郎对织布机非常感兴趣。还仿制了一台,给娘子织布自己用。

前些日子突然有官府的人找上他,询问他家中是否还有人会做织布机。秋二郎如实回答,说自己会做。

没想到第二天便被带着入了京。

老实巴交的农民汉子哪出远门,又不知道官差带自己去上京做什么,这一路心惊胆战,差点没吓出病来。

好在到了上京后,接待他的人非常客气,询问了制作织布机的问题,便带他去工部的杂造局,让他制一台出来。

秋二郎花了半日的时间便做出一台脚踏织布机。杂造局里的人对这台织布机啧啧称奇,夸他是个难得做工人才。

秋二郎红着脸,挠着腮帮子道:“织布机是我爷爷做的,我不过是把爷爷留下的织布机拆开学了学,算不得什么。”

杂造局的管事询问:“这么好的机器,之前怎么一直没听人提起过?”

秋二郎把缘由解释了一通:“布坊说织布机织出来的布料质量差,把布价压得太低了,百姓们便舍弃了织布机,依旧用手织。”

“不过我家里用的布料都是织布机做的,用起来跟手织的一样!”秋二郎怕他不相信,连忙脱下外袍递给管事查看。

管事看了看,布料确实跟手工织出来的没有分别。又让人准备丝线试了试,织出的布又快又平整,根本不像他们说的那般粗糙。

秋二郎还在织布机原来的基础上多加了几条弦,可以排列组合,织出漂亮的花纹。

管事一口敲定,这是个好东西,连忙禀报给上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