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蝗灾(第2/2页)

宋玉竹在地图上跟着赵骁一行人回到希望号,因为系统限制,他没办法进入船舱,但却可以在甲板上四处查看。

他看见甲板上种着一片西红柿和一片辣椒,还有莴苣、洋葱等蔬菜。这些菜地有专门的士兵负责打理,除了一部分用来食用,剩下大部分都拿来收集种子。

甲板的另一侧竟然还养着几头白猪和不少绵羊!

这可给宋玉竹惊喜坏了,临行前他只不过跟赵骁提了几句,因为运送活物比较困难,所以压根都没想过他们会带回来。

船上的猪照比回来的时候少许多,本来是买了二十头猪和二十只羊。

路上有十多头猪生了病,为了避免传染,赵骁连忙让士兵将这些病猪分开,最后只剩下了七头母猪。

不过其中一只怀了孕,再有一个月就该下崽了,兴许里面会有公猪。

羊倒还好,二十只羊经过六个月的繁殖,现在已经有三十七只,中途他们还杀了两只羊打了打牙祭。

赵骁带回来的这些绵羊又叫细毛绵羊,它们产毛率高,以后培育出来可以送到北方草原上养殖。

羊毛可以用来纺织羊毛衫,羊毛毯。有了这些绵羊,牧民又能增加一大笔收入。

宋玉竹还在船上看见了一位金发碧眼的外国人,不知为何他用一条丝巾遮住了脸,堂哥称呼他为查尔斯公爵。宋玉竹听着这名字有点耳熟,一时之间却想不起来。

船上逗留了两日,直到希望号行驶超过边界线,宋玉竹才依依不舍的关掉了地图。他怅然若失的靠在椅子上,一想到还有三个月才能见面,便觉得度日如年。

不过眼下还是把精力放在正事要紧,昨日早朝刘蔺说西洲今年遭遇了蝗灾。

宋玉竹打开西洲的地图,查看蝗灾的情况。

各地府衙都有个习惯,就是报喜不报忧,若非瞒不下去,轻易不敢将本地的事情上报给朝廷。大多是怕考评时评了下等,第二年被贬官。

西洲官府一样,九月正是粮食快要收货的季节,本应该金灿灿的田地里如今光秃秃的一片,连草叶子都看不见一根,比奏报上来的严重多了。

他拖动地图四处查看,直到高都县才找到那群蝗虫,放眼望去仿佛乌云一般遮天蔽日,凡是蝗虫所到之处,瞬间就将田地里的植物侵食殆尽。

自古旱涝和蝗灾是百姓的三大灾祸,一旦患蝗,数千里间草木皆尽,或牛马幡帜皆尽,其害尤惨过于水旱者也。

而西洲因为地理原因,这些年频繁闹蝗灾,盛朝的时期就闹过一次蝗灾,那一次西洲几万倾田地颗粒无收。

饿死的百姓有数十万,易子而食都成了司空见惯的事,更有甚者将自己的亲娘都与人换了当做粮食,可谓凄惨。

古代没有农药,处理蝗灾的办法大多以鸡鸭啄食为法,但效果甚微,

还有用“焚瘗”之法治蝗,利用蝗虫喜欢火的习性,在田地周边堆起火堆,等天色暗透再点燃篝火,蝗虫会循着光亮飞过来,被火灼伤翅膀不能再祸害庄稼。

这些办法大多治标不治本,蝗虫的繁殖能力非常强,古诗有云:虽然捕得一斗蝗,又生百斗新蝗子。所以灭掉虫卵阻止蝗虫繁殖才是重中之重。

宋玉竹对这方面了解不是很多,他上辈子只是普通的外科医生,让他治病救人还行,灭蝗属实强人所难。

专业的事还需交给专业的人办,刘蔺给宋玉竹举荐了一个人。

此人是户部员外郎名叫肖清池,当年不过是蜀州一名普通的县承,因治蝗有功被提拔进上京。

宋玉竹派他去西洲治理蝗灾,务必将灾害降到最小。

肖清池接到圣旨后,户部的同僚都对他升起一丝同情。治蝗是件苦差事,治好了有大功,治不好肯定会遭到连累,不过又有几人能治好蝗灾呢?

让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肖清池仅仅用了半个月就将蝗灾控制住,还解决的当地百姓的温饱问题。

肖清池去西洲后,第一件事便是命人在各地张贴告示,凡捕蝗虫蝗子一斗者,可换粮食半斗,不要粮食就择成现钱三十文。

老百姓一听,还有这好事呢?

有人半信半疑的开始出去捕蝗虫,再拿到县衙去换粮食,没想到一斗虫真换回来半斗米!

这半斗米足够他们一家人吃上十天半个月了!

原以为今年蝗虫把粮食都吃干净了,大家都活不成了,没想到官府没有不管他们!

百姓们抱着米心中百感交集,呜咽的哭起来,他们庆幸自己生在了这样的好年代,有国家管着再也不用经历前朝的苦难。

百姓们纷纷出动前去捕蝗,有用渔网拦的,有拿木桶扣的,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年纪小的孩子和老人干脆拿铲子去田地里挖蝗虫卵。

一开始大家都换粮食,等粮食够用了就换成现钱。最后这三十万两赈灾钱,一分不少全部发放给了灾民,西洲的蝗灾之难也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