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长治十年(第2/3页)

“妮儿!”门外传来高老汉的声音。

俩个姑娘跑出来:“爷,咱们回家吗?”

“不回家,你奶让我抓两头猪仔回去养。”

“哎呀,咱家也要养小猪啦!”大妮抱着妹妹上了牛车,自己也利索的爬上来。车上没了包谷宽敞许多,姐妹二人横坐在车上,笑嘻嘻的询问。

“是啊,以后放学了,你就得带小妮去打猪草了。”

“行!俺肯定给小猪养的白白胖胖!”

爷孙三人来到附近的牲畜市场,有不少卖小牛犊、小马驹的,再往前走看见一个卖猪仔的,木箱子面装了十多只胖嘟嘟的小猪。

黑白花的小猪看起来憨态可掬,这是近两年新兴起来的品种,听说是从西洋那边带回来的猪配出来的小猪。

不仅长得快肉多,而且一窝能下十多个崽子,比过去的黑猪好养活多了。

高老汉上前抓起一只小猪瞧了瞧:“这猪仔多少钱一只啊?”

“二百八。”卖猪的大嫂嗑着瓜子道。

“能便宜些吗?”

“你要是抓的多,给你便宜十文。”

高老汉还是觉得有点贵,两只猪仔五百多文,都快赶上半只成猪的价格了。

他放下小猪带着孙女又往前溜达了一会,询问了几家卖猪的,价格都不算便宜,最后花了五百一十文买下两只猪仔。

姐妹俩抱着小猪回到牛车上,高兴的合不拢嘴。她们这么大的年纪正是贪玩的时候,小猪仔可可爱爱的,一下成了两人的玩伴。

回去时路过布庄,高老汉又买了两匹布带回去,一匹颜色鲜亮可以给丫头们做裙子,另一匹是藏蓝色,可以给孙子们缝几条裤子。

牛车赶在日落十分回到了村子里,天色渐晚,家家户户升起炊烟。

高家门口,高老太太手里拎着煤油灯已经等候多时。

“奶!奶!”离老远,大妮和小妮就看见老太太了。

老太太迎上前:“怎么才回来呀?”

高老汉下了车牵着缰绳道:“买猪仔多花了点时间。”

“买来啦?多少钱?”

“两头猪花了五百多文!”

高老太咋舌:“可不便宜,快进屋吧,一会饭都凉了。”

高老汉把牛卸下来,牵到牛棚里喂草料,高老太将新买了的小猪关进柴房,明个还得给它们起个猪圈。

晚饭是蒸包子,韭菜鸡蛋馅的,刘老汉洗了手坐在炕桌上倒了一杯高粱酒。

大妮小妮吃饱了,跑去爹娘屋里睡觉。

高老汉酒还没喝完,就着花生米边吃边道:“苞谷一共买了两千七百文,卖猪花了五百一十文。”说着从裤腰里掏出剩余的钱递给老婆子。

高老太吐了口唾沫数了数,一文不差。打开箱笼从最下面翻出一个手绢,里面包着一沓崭新的百文票子。

“这钱攒着明年买种子和肥料,老三也不小了,把后院的房子翻盖了给他成亲用。”夫妻俩一共有三儿子,大儿子和二儿子都成亲了,老三今年十八岁,已经定好亲事,就等着明年完婚了。

“行。”高老汉端起酒杯抿了一口酒,辛辣的酒顺着喉咙烫到肺腑。

“明年我想着再开两亩荒地种苞谷。”这几年朝廷鼓励百姓开荒,新开出的地前三年只收一半的税,三年后才正常收税。

过去没人愿意开荒是因为荒地种不了麦子和水稻,只能种豆子。但豆子不值钱,还得交土地税,费力不讨好自然是没人开荒。

如今不同了,苞谷不挑地,收成好价格也公道,多开几亩荒地以后交税也亏不了。

“好,都听你的,快把那两口猫尿喝了,收拾桌子睡觉。”

高老汉一口干了杯中酒,

高老太将桌子上的碗筷收拾干净,拉灭了煤油灯,一弯新月映在窗户上,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

这是长治十年十月初八,一户普通百姓的家常。

安居乐业不再是梦想,而是百姓的日常生活。

这几年大启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先是纸币正式发行,百姓从一开始的排斥,中间逐渐适应,到如今几乎已经完全取代了铜币。

其次是玉米的普及和增加人口的数量。

长治初年人口普查的时候,大启有人口四千一百多万。去年年底人口普查,已有八千七百万人,翻了一倍还多!

特别是取消丁税后,百姓生孩子不再有负担,大大加快的人口的增长速度。

人口增多,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市场变大,商机也多了许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带来的经济效益也相对提高。

全国各地工厂百花齐放,从最开始的钢铁厂、煤矿厂、纺织厂到如今的服装加工、化工原料、印刷印染、家具木器、食品加工等等一系列工厂。增加百姓就业的同时,也让大启的经济直线腾飞。

长治九年的商税是三亿一千万两白银,照比初年翻了十多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