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朕真大度(第2/2页)

还有,武帝这个称呼,这不会是朕谥号吧?

想到这里,刘彻脸色一变,顿时喝道:

“都给朕住口!”

天幕上,熟悉的天音,就再次响起。

【Hello,大家好,我是才浅。】

【这一次我将和大家聊一聊历史上极为耀眼的两颗将星。卫青、霍去病

在讲述之前,up主要先解释一件事情,那就是史书的可信程度。】

一时之间,文武百官全部安静下来。

旁边,一直没有参与争吵的卫青,从心底升起丝不好的感觉。

听后世之人的意思,自己的战功很强。

那,自己的下场呢?

是君臣和睦,还是不得善终?

若是不得善终……

卫青也想不出什么办法,能阻止天幕说出来,不让自己被陛下厌弃。

只能祈祷自己在未来没有失了本心,做出什么不可挽回的事情。

祈祷的同时,卫青对和自己并排的名字,生了疑虑。

霍去病。

这个名字,和自己外甥一样。

难道,他也成了将军?

在卫青心生疑虑的同时。

刘彻身后,喷完百官的主父偃极为悠然,甚至还能在心底嗤笑。

做为修习儒家学说的主父偃,对史书的可信程度那可太了解了。

这得问为孔子啊!

春秋笔法嘛,这可是大学问。

天幕还是一片黑色,只有不同于现在的文字,在快速闪过。

伴随着文字的,是天音轻快活泼的解说。

【众所周知,咱们中国是一个修史狂魔,所以相较于西方,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这使得我们在研究过往历史时,有着极为充沛的支撑。

但,史书上的内容,并非全部可信。】

听到这里,刘彻微不可查的点了点头。

如今,他身边的史官在记录帝王起居时,也需要有选择性的编写。

不至于篡改历史,但真实细节肯定会美化过。

当然,刘彻相信,在大事上,史书还是基本上不会有大错的。

至少五胡乱华的可信程度很高。

就不知,这天音要说哪方面的史书错误呢?

【我们认为的史书,是记载真实历史的官方记录,这种印象并非错误,但它是有时间限度的。

春秋以前的史书,就比较符合这种认知。

史官要求秉笔直书,其最有名的故事,便是齐国崔杼弑其君。史官兄弟三人被杀,仍坚持不改历史。

也就是说,春秋时期的史书,可信程度会较高一些。

不过,孔子改变了这一切。】

听到这里,主父偃挑了挑眉。

【孔子认为,史书中传递的价值观,远比事实更重要。

他提出‘为尊者讳,为贤者讳’的编史理念,也就是说,对尊和贤的人,在书写他的历史时,要多写他的贡献,少谈或不谈他的过失与缺点。

根据以上原则,孔子在历史事件的记载上,进行了筛增删修改等手法。

这样的记录方法,被称为‘春秋笔法’。】

太学

董仲舒准备上书的手一顿。

不知道为什么,他心底升起来几分危机之感。

后世之人,似乎对孔子并不怎么尊重?

天音还在继续,只是声音严肃了许多。

【这样的手法,不仅让编史人掌握了对历史人物评价的评价,也开让史书变得不可全信。

大众解读西汉历史,多以司马迁编写的《史记》为主,也同样有着非常浓厚的春秋笔法。

我不否认《史记》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它是历史上第一本纪传体史书,这种编法成了后期正史的编写标准,在华夏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更是后世研究、了解汉武帝和汉武帝以前历史的重要基础。

司马迁的功绩,绝对可以用伟大来形容。

但《史记》本身,并非全然完美,它有着混乱不清的地方,且进行了大量的艺术加工成分,有部分内容更像是小说,而非正史,再加上司马迁本人的立场,《史记》的真实性,公正性,必须要打个折扣。

当然,太史公本人也在书中表示了,这是自己的一家之言。】

说道这里,天幕上白色的字体变得鲜红,像是用来示警。

【本人讲诉的立场,比较偏向卫青和霍去病,会对史记提出一些质疑,若是有不赞同的地方,还请大家在评论区和谐讨论。】

有意思。

刘彻没有在意百官缤纷多彩的表情,倒是从天音这么多话语中,感受到了几分谦卑。

就不知道她是才识渊博,自觉谦虚,还是后世对历史争议过甚,所以要啰里啰嗦讲这么多。

还有,不说《汉书》,而是将《史记》这种私史捧的如此之高…

不知《史记》是真的优异,还是《汉书》失传?

而且。

刘彻摩挲着手指,若有所思。

听天音的意思,这个司马迁在修私史时,似乎对卫青的记载有偏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