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重逢的根基(第3/3页)

米川瑞枝轻轻避开了调查官的询问。接着,对金井进行了传唤。金井的供述和米川瑞枝大致相同。

“我和瑞枝在欧洲之旅重逢的时候真的没有注意到。我们分别以后十几年了,瑞枝的样子完全变了,后来我才知道是同学瑞枝,但也觉得没什么特别宣扬的必要。所以就没对别人讲。”

“什么时候知道的?”

“旅行快结束的时候瑞枝告诉我的。当时她说不想引起她丈夫的猜疑,所以我们约定不对别人说。”

“回国后你们两个人见过面吗?”

“没有。因为没什么特别需要见面的事。”

通过调査,金井8月7日晚上有不在现场的证明。当晚他和参加公时平遗址发掘的学生搞了一个茶话联谊会一直到深夜,其中有几名学生被他叫到自己家中过的夜。

关于米川瑞枝,她说当晚呆在家里,但拿不出证据进行证明。

搜查本部由于意外发现了金井和米川瑞枝的“共同点”,在处理上显得有些操之过急。由于没有抓到任何可以证明两人关系的材料就匆匆对本人进行传唤,致使好不容易找到的突硖口又被堵上了。即便他们有关系也会提高警惕偃旗息鼓了。这无疑是急于抢功的“座间”的失着。搜査本部陷入一片消沉的气氛中。只见花冈诧异地摇了摇头。

“有什么奇怪的吗?”花冈的搭挡上野问道。

“那个掉在现场的石器。”

“你是说那个手斧?”

“嗯!由于这是日本根本没有的珍贵石器,所以一开始我就怀疑凶手想把罪责转嫁给考古学者而故意把它留在了现场。”

“是的。现在梅谷消失了,所以疑点又回到了考古学者身上。”

“可是如果考古学者是凶手的话,是绝不会把那种东西留在现场的。”

“所以说是不留神掉的……”

“这种东西怎么能不留神丢掉呢?!”

“你说不是考古学者那是谁?”

“假定米川本人就有这种石器呢?”

“米川?”

“是的,如果米川有,那掉在现场就不奇怪了。”

“米川怎么会有那种东西呢?”

“那有什么奇怪的?也许是金井或安养寺给的。”

“米川为什么对那种东西感兴趣?再说如果是金井给的,我们在拿去请他鉴定时他为什么不说呢?”

“如果知道是古代的石器,即使不是米川,谁都会感兴趣的,现在很难说就是金井给的。即便石器的出处是金井,但因为它是从发现尸体的现场被挖出来的,所以也不好直说。再说如果他是凶手就更不会说了。”

“可是那天他作了那么详尽的讲解。”

“因为他知道如果我们在他那儿搞不清会去找安养寺。”

“如果是金井的,拿到安养寺那儿一下就会知道。”

“即便他作了假鉴定早晚也会知道的。现在想起来,他那天的讲解你不觉得暧昧吗?”

“听你这么一说我也觉得是。他在暗示除了考古学者也可能流入到古玩商或收藏家手中。”

“假设米川本人带着石器,而且凶手是考古学者,你怎么看?”

“如果凶手是考古学者,并且知道米川带着的话,他肯定会拿走的。”

“可石器却留在了现场。”

“凶手并没有掩匿米川的身份。”

“因为他不怕米川的身份暴露。不过那些暴露凶手的东西他是不会留下来的。毫无疑问凶器已经被拿走了。”

“也就是说现场留有石器这说明凶手不是考古学者?”

“前提是米川身上必须带着石器。”

“有没有可能凶手不知道米川带着石器?”

“有可能。很可能凶手在作案的时候石器从米川兜里掉了出来,而凶手没有注意到。”

“即便如此,作案者也可能是考古学者吧。”

“不!我还是认为不是考古学者。”

“为什么?”

“因为现场是金井指挥进行调查的。”

“所以他熟悉那里的地况。”

“他确实熟悉那里的地况。可是调查完的遗址什么时候还会调查他并不知道。”

“如果尸体埋在古墓里化作一堆白骨,那就很难区分是现代人的人骨还是古代人的人骨。”

“未发掘的古墓是这样。如果是已发掘的古墓,不可能从里面挖出古代人的人骨,这一点金井本人不是也说得很清楚吗?”

“金井会不会知道石器的来路?”上野恍然大悟似地说道。

“知道为什么不说呢?”

“他在袒护!”

“袒护?袒护谁?”

“如果金井要袒护话……”

两人把下面的话咽了回去,心照不宣地对视着。这个在日本很难见到的石器,金井很有可能知道它的来历。他一直在千方百计使它的来路远离考古学者。但是这个在和尸体同一地方被发现的石器究竟来自何方?它上面凝结着浓厚的迷团。虽然不能断定石器一定来自凶手,但是为了阻止警察对石器来路的怀疑,他很可能掩盖石器的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