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 迷宫案 第十九章(第2/3页)

谁知。“你”字刚一出口,鹤衣先生就将狄公的话打断:“哈哈!倪!如此,你是倪门宗亲!”

狄公急纠正道:“晚生姓狄。我……”

鹤衣先生又插上来话来,连声说道:“不错”、“不错!”自那次我与老友倪公于他宅中叙旧话别,白驹过隙,转眼已是十年有余,却再也没有相见,想来他已故世八、九年了。”

狄公心中寻思,鹤衣先生毕竟到了迟暮之年,不免有些昏聩。不过,他如此牵强附会,倒把话题直接引到了他来访的目的之上,不如将错就错,听其自然。

鹤衣先生将两茶盅倒满,又说道:“昔年倪公与我在京师同窗同门,同作同憩,情同手足,于今已七十年矣。倪公自韶光之年便胸怀大略,腹有良谋,立志革弊兴利,正本清源……”鹤衣先生说话声渐渐低了下去,呷了一口茶,连连点头。

狄公小心问道:“倪公在兰坊居住数年,必定皓首穷经,老骥伏枥,在此大有一番作为。对此,晚生很想聆听先生见教。”

鹤衣先生似乎没有听见,依然品呷香茗。狄公好生尴尬,只得也将茶盅送到唇边。刚呷一口,便知似这等醇香馥郁之茶他有生以来还是第一次品尝。几口喝下去,顿觉神清目爽,周身舒贴。正品茶间,鹤衣先生又开了口:“山中嶙峋怪石之间流出一眼甘泉,我溪边取来泉水,昨日晚间又将茶叶置于绽苞初放之菊花之中,今晨初日曈曈,晨露未晞,鲜花怒放之时,才将其取出。茶叶受花香熏染,玉露滋润,再沏以甘泉,自然独具奇香,别有风味。”

(曈曈:日出时光亮的样子;曈:读:‘同’。晞:读‘西’,干,干燥。)

他略停一停,又说道:“后来,我们劳燕分飞,倪公出仕为官,而我则浪迹江湖,遍游全国名山大川。倪公于沉浮宦海之中从七品县令升迁至州府刺史,后又官拜黜陟。他为官一生,恫瘝在抱,疾恶如仇,一心除暴安良,惩恶扬善为国家振兴,社稷大治,可谓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他一意大施经伦,大展鸿图,却将对其不肖之子倪琦的家教丢弃一边,既无谏诤之言,微辞之语,更缺痛下针砭,当头棒喝。群轻折轴,积羽沉舟,倪琦终于堕落成性,不可救药。

(桐瘝在抱:把人民的疾苦放在心上;桐瘝:读作‘通观’。)

“倪公对家出恶子如梦初醒之时,适逢丁虎国将军遭黜来兰访定居养老。不久,他上表并亲觐皇上,弃却高官厚禄,也来到兰坊,意欲以田园之乐,终其天年。这样,我与他分别四十余年之后又在此邂逅。我们二人走过的道路各异,却终于殊途同归,只是所经之路一长一短,一曲一直。”

说到此处,鹤衣先生停了一停。这最后几句话狄公不解其意,意欲动问,鹤衣先生却又开了腔:“就在他故世前不久,他还与我就此论细细商讨过。其时他写下一幅单条,至今我仍悬于对面墙壁之上。你起身瞧那魏碑,何等苍劲峭利,何等秀润洒脱!”

狄公近前一瞧,方看清落款写了“宁馨簃倪寿乾敬书”八个小字。狄公终于明白,倪寿乾画轴内所藏遗文确为他人假造。诚然,倪寿乾二字与赝文上签字十分相似,然明眼人一看便知,两个签名绝非同出一人手笔。狄公慢捋长须,轻轻颔首。至此,结于他心中的许多疑团已经解开,庆幸这一趟深山之行实在受益非浅。

(簃:读‘移’,楼阁旁边的小屋。)

狄公重新入座,开言道:“先生,倪公书法自是炉火纯青,超群出众,而你的瀚墨则是独占鳌头,盖世无双!你写在倪寿乾迷宫前门楼之上的铭文……”

鹤衣先生似乎没有听他说话,将他打断,说道:“倪公志向远大,抱负不凡,生命不息,奋进不止。就是他定居兰坊之后,仍念念不忘惩凶扶善,昭雪冤屈,并为之精心筹划,巧作安排,有的深谋远略甚至要在他去后多年方能见效。为了清静,他购下并重修那座迷宫.其实他整日操心劳神,一颗心又安能清静下来!”说罢连连摇头,又将茶盅斟满。

狄公问道:“倪公在此可有许多高朋好友?”

鹤衣先生慢捻长眉,吃吃一笑道:“倪公乃一儒门弟子,来兰坊后仍不忘研读四书五经,孜孜不倦。他曾赠我许多卷帙,真是汗牛充栋。我厨中灶下正缺引火之柴,他却雪中送炭,给我送来这上等之薪。”

狄公寻思,他的主人对他所问避而不答倒也罢了,不期却又进而贬低儒家经典,心中很不是滋味,正欲好言相辩,鹤衣先生却又开了腔:“孔子,你们将他奉若神明,视为圣人,其实他只不过是个碌碌终生之辈,从不知他所为愈多,所获愈少;所求愈硕,所得愈微。当然,孔子确实不愧是个壮志凌云之人。倪寿乾就是这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