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指记(第4/16页)

“我再问你,这山上除了你和蓝掌柜两家,还都有谁居住?”

“回答老爷,目下只我们两家,山上另外还有三幢宅子,那都是京师的官商消夏别馆,此刻他们尚未搬来,故还空着。”

狄公嗯了一声,说道:“好吧,你可以回去了。呵,黄掌柜不妨也去认认一个人,或许在这山上山下见过他的踪影。”一面吩咐捕快带黄掌柜下去辨认死尸。

去了一盏茶时,捕快回来禀狄公说,黄掌柜也不认识这死者,并说黄掌柜告辞时留下言语,以后衙里老爷来唤,随即便来。

狄公微微点头,陷入沉思。

陶甘说:“老爷,我看是否有这样的可能,即死者是在城里的酒店或窑子里被杀的。”

狄公摇了摇头,说:“倘使那样,凶手会将死尸埋在地下或扔到枯井里,而决不敢冒险将死尸搬上山坡去,况且一路还得经过衙门。罢,陶甘、此刻你拿着这枚戒指到城里各家当铺、柜坊和金银号去让他们认认,或许他们中有人倒能知道这枚戒指的主人是谁。”

陶甘拿了戒指走后,狄公吩咐沏了一盅浓茶,独个呷着,慢慢思忖。死者虽然被认为死于一伙游民之间的争斗残杀,但有一个疑点却始终萦绕在狄公的心上;那死者不像是个游民、乞丐,而倒是个有教养的有钱人,并有坚韧的性格,经历过长途跋涉。他感到迷惑,但他暂时不想把这个疑点告诉陶甘,怕挫伤了陶甘主观想象的满腔热情。

狄公叹了一口气,放下茶盅,信手翻阅了一下桌上的一厚迭公文。这迭公文都是有关邻县江夏的一起走私贵重物品的案卷。十天前,三个走私犯正将两箱贵重的物品偷运过汉阳、江夏界河时被巡卒截获,走私犯逃进了江夏的密林,箱里装的是金银、水晶、檀香和高丽产的人参等。朝廷对这类东西明文要征重税,道、州、县各驿路口都设了关卡。由于罪犯匿入江夏县界的密林,追缉的责任便落在江夏县令头上,案情又牵涉到汉阳,故狄公委派洪参军带领乔泰、马荣去协助江夏县令侦查。界河一带的密林间布下了许多暗障和细作,但几天来都未见着半点罪犯的踪影。偏偏是州里对这起案子又甚是看重,鄂州刺史给两县县令指令了破案期限。近年来多起跨县连州的大规模走私活动已使朝廷震怒,刺史认为其后台或许正是京师户下的某个高官,如果这次能追获那三名走私罪犯,顺藤摸瓜便能牵出朝廷上下一串重要案犯。如果不把那后台捕获归案,这一类的走私案子便会有增无已。

狄公沮丧地摇了摇头,把这堆案卷推到一边,又呷了一口茶,捻着胡子闭目养神。

陶甘几乎跑遍了城里所有的柜坊、当铺、金市、银号,谁都说没见过这枚戒指。他又耐着性子询访了许多家末流的客栈,也没听说近两日有外乡的游民斗殴凶杀的传闻。他疲惫不堪地坐在孔庙的玉石台阶上,一面揉捏着酸疼的双腿,一面自怨自艾。

他正望着对面那家黄记生药铺呆呆出神,突然发现就在这生药铺的隔壁有一家不为人注目的铺子,漆黑的大门敞开着,门边挂着一块烫金的招牌:“蓝记当铺”——陶甘明白这“蓝记当铺”的掌柜就正住在那山顶的宅子里,却原来铺面开在这里,生意竟也同黄家做在一处。他顿时拖起疲惫的身子,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推门走了进去。

门里当面便是一横高高的柜台,柜台外站着十来个衣饰华贵的客人,正与柜台里的伙计商洽着生意。柜台隅角的账台上端正坐着个胖子正在认真地拨弄算盘。

陶甘从衣袖里取出一片名刺递了进去,名刺上注着陶甘的假身份——长安大珠宝商。这是陶甘投奔狄公前作为一个骗子随身携带的许多名刺中的一种。名刺果然灵验,那胖子忙站立起来,摇摇摆摆向陶甘走来,堆起一脸笑:“先生,不知有何宝物赐我眼福?”

“蓝掌柜可曾见过这枚戒指?”陶甘把那枚戒指放在柜台上说道,“有位客官想将它贱卖给我,我疑心这玩意来路不明,要不然便不是真金打制的。”

蓝掌柜将那枚戒指拿在手上看了看,脸色阴沉下来,眼里闪烁出一种奇怪的光彩。“没有见过,我从来未见过这枚戒指。”他断然地答道。

柜台里一个尖头缩腮的伙计这时也斜过眼来打量这枚戒指,蓝掌柜厉声斥道:“不干你的事!”转脸对陶甘说:“先生,失陪了。”说着便拂袖回他那账台去。

那伙计却对陶甘使了个眼色,暗示陶甘去隔壁稍候片刻,有话交待。陶甘会意,便告辞出门,踅进黄记药铺,捡一条长凳坐下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