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哈顿的故事(第2/5页)

想让摩天大楼这种漂亮的建筑发展,电梯、电力、电灯、钢铁、制造钢筋骨架的施工方法,这五项科学技术缺一不可。另外还有岛上的地层条件牢固和当时所处的泡沫式经济繁荣两个必要条件。相比起这些,美国人想在自己的土地上竖立一座世界最高层建筑的自尊心和自我表现欲似乎显得更为重要。战后,日光灯取代了灯泡,空调设备更让高楼大厦和安全、普通的低层建筑没什么两样。不过摩天大楼文化在这些出现之前就早已经实现了。换句话说,摩天大楼的酝酿,并不是等待这些辅助科学条件都齐备之后再去进行的。江户时代的美国人,就像被什么魔力吸引着一样,在上述条件还在完善的过程中,便已急不可待地着手尝试各种创新和开发了。

即使进入这样的时代,纽约的建筑师们还是没能寻找到自己的风格。和十九世纪初一样,希腊式、罗马式、埃及式、中世纪哥特式的建筑风格,掺杂在每座高层大楼里,争奇斗艳。

为这种状况画上休止符、让美国的摩天大楼统一成一种风格的,是一九二五年举办的巴黎万国博览会。博览会上推出了一种叫做“装饰艺术”的新型设计方法。对于摩天大楼这种前所未有的最新科学,以及由这些楼群所形成的景观,它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最好的解决办法。“装饰艺术”为纽约建筑师们的灵感带来了决定性的影响,他们从这里汲取了巨大的能量。因此,从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在曼哈顿一下子诞生了很多以“装饰艺术”风格为主的摩天大楼。诞生于美国的摩天大楼设计技术,至此才有了其特有的形象,形成了一种文化风格。这个时期,纽约建筑界以稳健的步伐陆续推出了许多杰出的建筑,如克莱斯勒大厦、帝国大厦等都是登峰造极之作。

“装饰艺术”设计方式,实际是受日本浮世绘的影响而产生的。其中采用了很多仿生物的有机曲线,而“新艺术风格”则是出于对“装饰艺术”的修正而产生的。这种风格的建筑中大量使用可大批量用统一制图方式生产出来的预制铁板、玻璃、石材等建材,使用最简单的形式批量生产,以此让各种材质达到最大程度的有效利用。因此,设计中使用的线条,都是标准的直线或用圆规画出的圆弧,而由这些图形所构成的机械设计图似的端端正正的空间,又由使用统一制图方式设计出的装饰图案来装修,堪称工业化生产在高层建筑里的运用,实施后很快就能达到熟练的地步。

这个方法,以现今的眼光来看,仍然大有充分发挥各自装饰风格的空间,每个艺术家的自我主张仍可以在其中得以实现。高层大楼不能装饰得像凡尔赛宫一样,所以即使把设计线条,比如窗户的曲线等做了统一处理,房间内部的装饰图案本身还是可以凭个人的喜好自由发挥,装饰出丝毫不逊于巴洛克式或洛可可式的贵族风格来。此间还产生了一些被认为是多余的装饰。在制图式的统一结构中,又适量安排一些可自由发挥的空间,甚至允许过度装饰,这种方式我想很多本格派推理作家在写作中也都深有体会吧。

进入三十年代后,以“装饰艺术”设计方式为核心建造出大批摩天大楼的风潮,终于告一段落。这时曼哈顿岛已经变成一座世界任何城市都望尘莫及的、充满庄严神圣之美的花园城市。先进的地下铁路、中央公园、百老汇歌剧院,再加上四处林立的摩天大楼,让曼哈顿成为世界上最先进,最美丽,其他城市根本无法相比的,展示挑战者胜利的乐园,成为一个灿烂辉煌的大都会。

这是我个人的观感,但这个时代的曼哈顿,的确是最能引起我思乡之情的美好城市,也是曼哈顿最美好的时代。当时这座岩石岛上的摩天大楼甚至成了全世界的轮船航行中的方向标。岛上一座座高耸入云、代表着“装饰艺术”成就的高层建筑,宛如一根根巨大的石塔直指天际。对于这种成就,日本过了半个世纪才开始慢慢追赶。然而二十一世纪的某个夏天,来自日本的我走在此地,却发现原本我们心目中辉煌无比的未来偶像早已古色苍苍。眼前这些曾令我深深憧憬的古老建筑,让我产生了终于回到心目中的“未来”似的奇妙错觉。

二十世纪初,地下铁是远比马车进步得多的最先进的交通工具,因此当时还没有出现时刻表。以今天二十一世纪的眼光来看,当时的列车简陋得就像爬在平地上的缆车,充其量只是用来装人的手推车罢了。满眼涂鸦的车厢和站台一样狭窄、阴暗。想要转乘对面站台上的车辆,还要走上站台横穿马路再下来才行。当时也没有空调,地下站台闷热不已,到处充满刺鼻的尿臊味,熏得人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