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9-092章(第3/6页)

张超惊叹着:“真有这么神奇吗?”

陈德茂笑了笑,道:“到底有没有这么神奇,我对风水只懂皮毛,与求是会成员差远了,但据说求是会成立之初,牵头人之一,是竺老校长。”

“竺老校长!”张超张大了嘴,道,“竺老校长不是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大科学家吗?”

陈德茂道:“老一辈的读书人,都能接触到民间很多有关风水堪舆的典籍。竺老校长精通气象和地理学,查阅了很多这方面的古书,从而写出了近2000年来我国气象和地理变迁的著作,成为20世纪中国这方面最重要的研究资料。而古代气象和地理的记载,与风水堪舆密不可分,竺老校长想不精通都难啊。”

陈蓉道:“那求是会后来为什么就消失了?”

陈德茂道:“60年代时,你们也知道当时的大环境。而求是会对风水堪舆这方面的研究,属于迷信行为,当时就被人举报,而求是会成员,也凋零殆尽了。我之所以会知道求是会,过去住牛棚时,我和我的导师一起,他是求是会成员,这些过去的事,都是他讲给我听的。那本红本子,也是他留下来给我的。”

陈蓉道:“老师,那本子里那首校歌,后面奇怪的注释,又是什么意思?”

第九十一章校歌的秘密

(100)

陈德茂看着手中的本子,叹息一口气,似乎是在追忆着过去的事情,良久,方道:“这首歌,其实既是校歌,又是求是会的会歌。因为这首歌的作词马一浮大师,本身就是求是会的成员。”

张超道:“难道校歌里还有什么暗语?”

陈德茂点了点头:“当时新文化运动过去几十年了,其他大学校歌都是用白话文写的,为何偏偏我们Z大,用文言文写呢?而且这篇文言文,典故非常多,即便是人文高年纪学生,一大半的典故也都是不知道出处的。因为只有用文言文写,才能更好地求是会的精神隐藏在校歌中,鼓励求是会的成员。”

张超不明白地摇了摇头。

陈德茂指着本子,逐句解释道:“第一句,大不自多,海纳江河。这句话,按照校歌理解,自然指学生要胸怀广阔,包容万物的精神。但按着求是会的解释,什么东西大到能‘海纳江河’?就是道,贯彻宇宙万物的道,也就是《道德经》里的‘道’。”

张超和陈蓉看了眼,都点了点头,这样说确实也有几分道理。

陈德茂继续道:“第二句,惟学无际,际于天地。这话表面理解,自然是鼓励学生,学海无涯的意思了。但如果仔细一想,既然‘惟学无际’,既然学习没有边际,那为什么又要加上‘际于天地’?这不但重复,而且矛盾。天地也是边际呀!其实这话按照求是会的解释,学习是有极限的,通过学习,不能悟得最高深的‘道’,只能掌握‘器’,也就是工具的意思。为什么说学习只是个工具,而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大道’呢?后面两句就是解释。”

“形上谓道兮,形下谓器。这句就是进一步阐明上面两句的观点,学习只能掌握事物的规律,能够利用事物,也就是所谓的‘器’。而真正意义上的‘道’,光靠学习是没用的,要靠悟。”

张超和陈蓉都深深吸了一口气,原来校歌还有这解释。

陈德茂继续着:“礼主别异兮,乐主和同;知其不二兮,尔听斯聪。这两句,按照大家的解释,意思是礼制能区分人的等级,鼓乐能让大家感到和睦;礼乐是一体的,明白这一点,才会更懂事理。这个解释初看没问题,读书人,都懂礼乐制度。但你要想到啊,校歌是接近40年代写的,那时,新文化运动都过去几十年了,大学生非常反感封建的礼教制度。而封建礼教制度,最核心的就是周天子提出来的礼乐制度。那为什么校歌里,还要推崇礼乐制度,更让学生去懂得礼乐制度呢?因为这句话,暗含了求是会的精神。礼是区分人等级的不同,乐是让人和睦相处,归根结底,礼主异,乐主同。恰好分别对应了宇宙的阴阳,借此比喻宇宙阴阳五行的‘大道’。”

“接下来一句,国有成均,在浙之滨。成均的意思你们应该也知道,就是大学。这句话合起来就是,浙江的沿海地区有座国家大学。但只要细想一下,这句非常不妥。Z大在杭州,杭州虽说有个杭州湾跨海大桥,但杭州湾已经不算老杭州的范围了。无论从地图,还是当时人的认识,杭州都是在浙北,而不是浙滨。为什么这句话不说,国有成均,在浙之北呢?而偏偏说成‘在浙之滨’。因为这里有个隐藏意思,当时抗日战争爆发,浙大已经西迁,大部分求是会成员都随学校西迁,但仍有部分校友,留在了浙江,暗中保护当地人文并积极组织抗日。当时,西湖边上有座挺有名的茶楼,叫浙滨茶楼,是留浙求是会成员的秘密聚会地点。校歌是为了纪念留守成员的精神,所以特意加上‘在浙之滨’。可惜,解放后西湖改造中,那座茶楼也被拆掉了。否则,现在去看,一定可以追忆那些先烈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