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第二十七个任务完(第2/3页)

她在海边,在军中都算是颇有些名气。

说起来,海氏的功劳真的不少。

所要的赏赐也是另有作用。

并没有留给她的孩子。

皇帝转念一想,有些明白她的想法。

海澜作为官员,尽心尽力做事自然会晋升。

如果他本身就不怎么适合当官,还是在比较位置低的地方,比较安全。

至于女儿要嫁进皇家,根本就不用担心地位问题。

还不如用皇家的赏赐,给予更需要的人。

也算是替海家积福,提升一下名声。

海家的名声现在真的很好。

这一点皇帝是承认的。

皇帝不好动海澜。

好在是海家人少,皇帝不会害怕。

海家还一直缴纳全部土地税款,怎么看也是大大的良民。

皇帝觉得总有一天,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会和海家一样交税。

因为他可是打听过了,在百味书院里,就曾经提到国税款问题。

也许会有一天,百姓们也会和海家一样的想法,依法纳税,这需要教育。

这些年来,唐王的庄子里也开始缴纳税金,他们早就经过了洗礼,怎么挣钱。

他们也发现,虽然国人都喜欢当地主,但不得不承认土地的出息并不高,最大的败笔就是比较靠天吃饭。

一旦天不下雨,必然是旱得不行,那么田里的庄稼是绝收。

雨下多了也不成,那是涝了,也是绝产。

要是没有科学种田,产量什么上不去。

可以说种田不会发大财。

认认真真种田,也能走上小康就算是不错。

跟着余颖种田的其他人,之所以能挣到比较多的钱。

很大的原因是,他们种的不是粮食,而是良种。

良种的收购价要和粮食比,高上不少。

这些年县城附近的百姓们,算是种田人最幸福的生活。

但这种情况是不能复制的。

毕竟大多数人种的是粮食,而不是良种。

此刻,余颖编纂的农书也已经到了出书时候。

在这个时代,已经出现了白话文。

也就是采用的是最直白的语言

余颖写的农书采用白话文。

在别人看来,并没有什么文采。

但在余颖看来,有文采的文笔并不适合于农书。

农书使用人多是普通农民,怎么看得懂文言文,还是白话文合适。

农书定稿后,余颖命人专门印好,放在县城里的书店里买,这是试水。

想不到的是,那些县城的人不少都是买了好几本农书,书店里直接卖光那些书。

他们一个个之所以会去买,很大方面是因为感谢慧郡主的大恩大德,才让他们躲过了那一劫。

买了这个是代表着捧场,也有人是专门替别人买的,因为别的地方也有人想要看看农书。

为此有人就说:“为什么感谢她?就是因为她让县城变得繁华,才会引来强盗。”

听了这位的话后,不少人表情是有些古怪的。

都看向了他,这是什么说法?

“呵!我这还是第一次听到如此不着调的说法。”

“要是依着你的想法,你不应该留在这里,而是该去别的地方谋生。”

“你这人是怎么一回事?我不就是提提意见吗?干嘛阴阳怪气的?”那人道。

“你这是提意见?明明是在扣帽子,说什么郡主帮着发财致富,才让县城遭到了海盗的暗算吗?”

“难道我们大家不应该发财致富?就应该是过什么苦哈哈的日子才好?”

“难道有钱就应该被人抢?还没有听说这种说法,明明是海盗无耻。”

说到后来,其他人看那人的目光里带着几分怀疑。

这个家伙不会是别国的奸?

就算不是别国的间谍,也不是什么好人。

这种看不得别人过得好的人,真的是很讨厌。

在众多目光注视下,那人打算偃旗息鼓,就说道:“算了,不和你们说。”

说完他就推开众人,有些匆匆忙忙得走开。

在他的身后,有好几个呸了一声。

他感觉很生气,却知道众怒难犯,打算潜伏一段时间再说。

在心里嘀嘀咕咕一番后,他在外面溜达了不少时间,全然没有发现还有人跟着。

那人的出现,余颖并不怎么在意。

在哪个地方,都会有那种喜欢为了杠而进行抬杠的。

这种人,往往是在鸡蛋里也能挑骨头,为了显示自己很厉害。

而那人没有想到的是,等回去住宿时,房主却说:“我不喜欢一个诋毁郡主的人住在自己的房子里。”

“宁可房子放在那里吃灰,也不会要你再住下去,你还是赶紧搬家为上,这是你多交的押金。”

“为什么你能这样做?”他说。

“我现在只有一个念头,想揍你,赶紧走。”

说完房主挥舞了一下拳头,接着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