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深度打击(第2/3页)

因为时至乱世,最值钱的东西便是军火。从二十岁开始,冯昆仑便一直以偷枪为生,但大多是从军阀的军营里偷枪,再倒卖给其他军阀的军队,都是小打小闹,毕竟大家都是中国人,道义不谈,买家就不好找,至少得跨省,所以折腾一次也落不下多少钱,至多算是糊口。而赵庆云却一直在家里拼命的研究那张“八卦探云图”,闲暇之余也会跟冯昆仑合伙作案,总而言之,截止到一九三五年以前,冯昆仑基本上是碌碌无为的。

卢沟桥事变以后,冯昆仑感觉自己“建功立业”的机会来了,偷日本的人的枪卖给中国人,至少不用跨省作业啊,就地处理就行。所以便辞别了师母和师弟,自己到了日本人最为虎视眈眈的平津地区开始了自己的“事业”。

“事业?”张国忠一皱眉,“什么事业?”

“还是偷!”戴金双道。

“偷谁?”张国忠道。

“日本人!”戴金双道,“当时在中国什么最紧俏……枪!尤其是日本人的枪!比军阀队伍里的枪可是好了不少,把日本人的枪偷过来卖给国民党军队,无本万利,一把枪三十几块大洋,一个月弄上千块大洋没问题。”

“国民党……会买?”张国忠似乎有点不信。

“你以为国民党军队是什么装备?连大刀队都有,武器很短缺!”戴金双说道,“一把美国枪得好几百块大洋,三十几块大洋买日本枪,跟白给也差不多……”

有了“赵氏降术”的帮助,冯昆仑进出日本军火库简直就是如履平地。一个“呆降”下去睡个十口八口的,之后再弄点邪道冲身几个,让他们自己先窝里斗着,等打得差不多了他再进去拿东西,虽然一次带不走多少,但却收入颇丰。日本人虽说有所警觉,但不管警卫多严,东西照丢不误。这种日子持续了大概有两三个月,冯昆仑便开始觉得单干不是办法,一来日本人的守卫人数本就比军阀的军营多,加之随着作案次数的增加,日本人的警戒越来越严,防守人数越来越多,施术量更大更伤身体。二来既然不用跨省倒卖的话,一次便拿得越多越好,而自己一个人的搬运能力实在是有限。因此,冯昆仑收了几个徒弟,简单教了几招以后师徒齐上阵,一来能多拿多赚,二来让徒弟施术自己不用伤身,再者也能满足自己使唤别人的心理。

“收了几个徒弟?”张国忠一皱眉。

“这几个人你应该都知道……”戴金双微微一笑,“左道一、张百龄、王广嗣、张鸣、宋时良……”

“他们几个……都……都是冯昆仑的徒弟?偷东西出身的?”张国忠简直不敢相信。

“左道一先生和张百龄先生,以前也是道门子弟,有底子,他们觉得这种方式也是抗日,还有钱赚,何乐而不为呢?……”

日本人频繁丢失枪械的事情,甚至传到了他们设在中国的司令部,但日本人要面子,所以这件事并未传出来,但在中国军队底层,这件事可是传开了,并不是因为日本人武器丢得离奇,而是因为枪卖得便宜。虽说卖枪的地点是在平津,但甚至山东的国军都曾派代表来“订购“,订单甚至从一九三七年排到了一九四二年。而以冯昆仑为首的这几个人也因此而名声大噪,虽说日本人也曾经重金悬赏过这几个人的人头,但却始终没能抓住他们。本来,冯昆仑本人对日本人的态度仅是“能杀就杀”而已,之所以冯昆仑后来投身抗战,完全是因为日本人的一次所谓的“深度打击”,这次事件让冯昆仑对日本人的态度由“能杀就杀”改成了“必须要杀”……

“深度打击?”张国忠一愣,好像没听说过这么一次事件。

“这是日本人在密电里的行动名字……”戴金双说道,“日本人为了试验病毒武器,把冯昆仑被领养以前待的那家孤儿院烧了,但里头只发现了几具修女的尸体,娃子们的尸体一个都没找到,日伪的报纸报道说是火灾,但实际情况是日本人把那些娃子弄走做试验了……”戴金双面无表情的道,“日本人担心用大人做试验,这些人会暴动或串通逃跑,所以便盯上了孤儿院的娃子们……这次行动,日本人称为‘深度打击’!”

“冯昆仑怎么会知道的?”张国忠不解。

“你知道戴笠这个人么?”戴金双道。

“知道啊,国民党的特务头子……”张国忠点了点头。

“这件事是戴笠亲口告诉冯昆仑的……”戴金双呵呵一笑,“别小看国民党特务的能力,他们破解了日本的密电,得知了所谓的‘深度打击’行动内幕,但出于政治原因,这件事并未公开……”

卢沟桥事变以后,虽说大战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当局却仍然对日本抱有幻想,并不想把战事扩大,因为当时国内民众反日情绪高涨,所以国民党当局也并未将这件火上浇油的事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