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再入轮回(第3/3页)

“‘自有吾辈断恩怨,怎当后世殇’?这么说……他准备去马来西亚亲自收拾王四照了?”老刘头呵呵一笑,心说这位老大哥虽说出场晚了半拍,但也总比不露面强……“这么说……他也学过那行子炼丹的方法?或者说……他也吃过虬丹?”

“我觉得很有可能!”张国忠道,“首先,他如果真是袁绍一,实际年龄应该已经过百了,但他看着比你都要年轻得多!”

“别跟我比……!”老刘头就烦别人说自己老,“我这是愁的!”

“其次……你看最后这两句!”张国忠指了指纸条上的最后两句:生死度外本无畏,却愿骈石归阴阳。

“这两句我研究过半天,并不能断句,这两句是两个整句!我跟他提到过真云师兄的遗愿,希望能再入轮回,他这是在教咱们方法!”

“这能是什么方法?”老刘头一皱眉,“说实话,这些天,我一直琢磨这个事,按他戴金双的话说,吃过虬丹之后,或者有阴气,这死了反而出阳气,国忠啊,这魂魄上带阳气,想超度可比登天还难。”老刘头边说边嘬牙花子。

茅山术认为,魂魄若带有阳气则必成恶鬼,当初张国忠在巴山准备与冤孽同归于尽的“阳魂法”,便是利用了这个原理,但“阳魂法”是有时限的,魂魄上的阳气仅能维持一会儿,时限一过,照样可以超度投胎,然而这种吃“虬丹”而产生“变异”的人,其魂魄所携带的阳气,谁又知道会持续多久呢……?

“师兄,你看这句:‘却愿骈石归阴阳’。我觉得奥妙就在这句!”张国忠若有所思。

“骈石……”老刘头也若有所思,“怎么这么耳熟呢……噢!我想起来了,茅山大茅峰底下有这么个地方,现在是景点……”

“茅山?”张国忠也去过茅山,但都是去办事,也没时间欣赏风景,“那地方有什么特别?”

“茅山大茅峰,乃三茅真君所择千峰之峰,顶有神池,聚千山之阳于内,纳四海之阴于中,旱而不旱,涝而不涝,实乃谐调阴阳之宝地……”老刘头捋着胡子,倒有几分私塾先生的劲头,“须阴者阴,须阳者阳,是以谐也!人须阳助则弱其阴,物须阴助则免其阳,是以调也,千山难抉、万岭不舍之宝地,旷天下可择阴阳而调者,唯茅山是也……国忠啊,袁绍一的意思,是让咱们去茅山大茅峰下的骈石之下,以天地之气除去戴师兄魂魄上的浊阳之气,给老四超度啊!”……

一个月后……

虽说李二丫的身体基本上已经恢复了,但父亲的死却对其打击很大,不过好在村里不少熟人都出面安慰,这李二丫才好一点。给岳父办完丧事后,张国忠第一时间便和老刘头拿着封有戴金双魂魄的死玉来到了茅山。

“好山……”大茅峰上,张国忠第一次饱览茅山全景,怪不得当初茅氏三兄弟会选这么个地方修道观,这茅山虽然不高,但群山的走势却呈明显的聚气纳福之势,比自己去过的那些杂山野岭要强上数倍。怪不得古代的皇帝老子要不远万里来这里祈福求寿,凭着这种聚气的山势,别说是做法事,哪怕单单在道观里住上一两天就能转运也说不定啊……!

“骈石就在前面……”负责带路的道长法号青竹,平时也是喜欢舞文弄墨,跟老刘头倒挺聊得来,“二位此次来茅山,想必不是只为了看风景吧?”

“我们是想为我一位朋友念念经……”张国忠并不想透露太多。

“念经?念经何必来这里?”青竹道长一愣。

“这其中说来话长,我那位朋友罪孽深重……”张国忠叹了口气,“最主要的,我想他也应该回家看看了……”

“他也是句容人?”青竹道长一笑。

“他是南京人!但是……”张国忠看了看手中的死玉,“但是他的根在茅山。”

说是超度,但实际操作起来却要比一般的超度难上许多,张国忠老刘头在骈石附近找了个不错的地方,之后便跟随青竹道长回了道观。自此后的几个月中,这骈石之下便每日有一老一少两位道人诵经至夜,说来也怪,此时正当雨季,而这骈石一带却始终一滴雨都没掉过……

【注解】句容:江苏历史名城,地处江苏南部,拥有二千余年的悠久历史,市辖道教胜地茅山(本文所述之“茅山道术”即发祥于此)、佛教圣地宝华山、有“江苏九寨沟”之称的瓦屋山等著名风景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