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斗法定乾坤(上)(第3/8页)

众人一路来到纪大肚子的督军府大门前。崔老道抬眼观瞧,这座府邸太气派了,单是一座广亮大门就足有一间房子那么宽,门楼子斜山转角、红漆抱柱,顶端清水脊,两边支起来蝎子尾、朝天笏。大门上方四个门簪雕刻吉祥图样,门楼子底下是青石台阶、瑞兽迎门,抱鼓石门墩磨得光光溜溜,苍蝇站上去打滑,蚊子飞上去劈叉,任谁都待不住。院墙足有一丈多高,外边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军卒持枪带刀,戒备森严。大队人马来至近前,下马的下马,下驴的下驴。进大门正对面是一字影壁,叠砌考究、磨砖对缝,底下蹲着须弥座,正中间刻有“威武”两个石雕大字,笔势雄奇,杀气纵横。大户人家影壁墙上的字,通常以“招财进宝”“四季平安”为多,都是吉祥话,也有的只雕刻花纹图案,可没有敢用这两个字的。

纪大肚子拉着崔老道的手,围着督军府里里外外转了一圈。崔老道在天津卫没少进大宅门儿,不过这座督军府的规模、格局并不多见。进了大门右手边设有门房,左手边是一个长方形的大场院,豁豁亮亮,两旁立着枪靶、箭靶、兵器架子,上插长枪、朴刀,刀刃、枪尖磨得寒光闪闪、耀人眼目。倒座儿五间大屋,皆是宽敞明亮。进得屋内,一溜儿大通铺,床上被褥整齐划一,叠得跟豆腐块一样八面见线,这是贴身卫队的住处。场院的南墙正中又是一座门楼,这座门叫垂花门,直通内宅。过去说大户人家的闺女“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意思就是不能迈出垂花门。内宅当中方砖墁地,既无阶柳,也无庭花,干净齐整,透出一股子威严,配得上行伍之人的彪悍。迎面正房五间,东西两侧的厢房、配房、耳房一应俱全。纪大肚子娶了好几房姨太太,他也不避讳,全叫出来拜见崔道爷。再往后边走是花园、马舍。花园里种着枣树、石榴,寓意早生贵子,多子多福。马舍里养着十来匹高头大马,黄骠、乌骓、赤兔、白龙,个个膘肥体壮。崔老道边看边捧,见什么夸什么,嘴里不闲着,说得纪大肚子心花怒放,连连大笑。

转罢了宅院,纪大肚子带崔老道进了正厅。但见堂宇宏美、布置庄严,当中摆设一把虎头太师椅,椅子前方一张紫檀桌案之上,宝剑压书,桌子上摆着一盏西洋造型的台灯,黄铜灯柱,玻璃灯罩,洋气十足,什么叫湖笔、端砚,哪个叫宣纸、徽墨,一样也不少。可全是新的没动过,因为纪大肚子目不识丁,斗大的字认不了一箩筐,批复公文时连名字也写不顺溜,画个圈儿就等于看过了,摆齐文房四宝只为充个样子。

崔老道又抬头往墙上看,东边挂着《锦绣山河图》,西边挂着《松鹤延年图》,不说是传世珍品,也均为名家手笔,上面盖着各种藏家的印章。迎面正中间挂着一个大镜框子,足有二尺宽、三尺高,里面镶着一张大幅照片。照片中的人身上军服笔挺,肩膀从左到右披着一巴掌宽的绶带,两边肩章双缀灯笼穗,胸前挂着五六枚大号的勋章,腰间扎银扣皮带,腆着个大肚子,一只手按着指挥刀的刀柄。往脸上看,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鼻直口阔,大耳朝怀,眉宇之间带有一股杀气,光头没戴帽子,此人不是纪大肚子还能是谁?照相术自清末从西洋传到中国,连慈禧太后老佛爷也迷上了拍照,请来好几位外国摄影师,轮番进宫给她照相,各大商埠陆续开了照相馆,但平头百姓可照不起。民国初年,拍一张大幅照片至少两块银元,但凡军阀政客,这个督军、那个总长,都要找最好的照相馆给自己拍照片,冲洗出来,大幅的挂在家里厅堂卧室。另有卡片大小的,签上名落上款,送给亲朋好友收藏。对平民百姓来说,手里有几张这种大人物的签名照,那可比护身符还好使。纪大肚子当然也不能免俗。崔老道瞅一眼墙上的大照片,说声“呜呼呀”,再瞧一眼纪大肚子,道声“哎哟喂”,紧接着唾沫横飞、摇头晃脑,惊叹纪大帅面相比之前更为通透,将来定然是富贵荣显、百事亨通、财禧并进、家道兴隆……这一通猛拍狂赞,听到最后连纪大肚子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了。

纪大肚子和崔老道两个人分宾主落座,自有下人端上茶水果点,不能一上来就说正事儿,那显得生分,得先叙叙旧。崔老道赶了一上午的路,正觉口干舌燥,把桌上的盖碗儿端起来呷了一口,但觉清香透顶,回味甘甜,沁入心脾,怎么是扬子江心水、什么是蒙山顶上茶,喝惯了高碎的崔老道可没尝过这个,心下暗暗寻思:连茶水都这么讲究,待会儿这顿饭得是什么阵势?

二人寒暄了没几句,就有下人过来通禀,酒宴已备齐。那位问了:有这么快吗?您想,在督军府中山珍海味无不齐备,别说鸡鸭鱼肉,就是鱼翅、熊掌也是要什么有什么,五六个厨子在灶上忙活,撸胳膊挽袖子一通煎炒烹炸、蒸煮炖烤,冷拼看刀工,热菜看火候,光在旁边剥葱剥蒜的就有七八个,谁也不敢有半分懈怠。伺候不好这位崔道爷,督军大人一瞪眼,脖子上的脑袋就得搬家,摆一桌酒宴那还不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