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第4/6页)

这不是什么嘴皮子上下一碰,就能做到的事情。

如果按照苏姚的想法,那还真就是个好办法。

李艳梅利索地就去宣传处借到了相机,她郑重地把相机交给苏姚,“小苏你会拍照吗,如果不会的话,我去宣传处叫一个小同志过来。”

苏姚看到相机的造型便说,“这相机我会用。”其实是她上辈子有过收藏过几个老式相机,数量不多,没有与这个相机的型号相同的,但是相机嘛,使用方法差别不大。

看她还是一脸的不放心,苏姚可以理解,毕竟一个照相机要几百块钱,这么贵的东西,当然要慎重对待。

为了安抚她的心就说,“我原来在厂子里的宣传科工作,相机还是用过的。”

这话就完全是放屁,在宣传科的工作主要是布置黑板报,可完全没有用到过相机的时候。

李艳梅听她这样说,也就放心了。

苏姚把相机挂在脖子上,给正在发证的翟江瑞拍了一张照片,给排队中的领证人群拍了一张照。

最后拦住了一对刚领完证的老夫妻,让他们手举着自己的结婚证拍了一张照片。

拍照的任务完成之后,苏姚把相机交给李艳梅保管,自己去帮着翟江瑞整理领证材料。在熟悉了领证所需的材料和流程之后,苏姚让人再搬过来一套桌椅,她就在翟江瑞的不远处另开了一个窗口。

有了苏姚的帮助后,速度明显加快。

赶在天黑之前,发完几百对夫妻的结婚证。

李艳梅就在一旁等着,结束以后,将两位女同志带到她的办公室。

跟翟江瑞表达了自己的感激,接着把农场生产的一些特产,装进送翟江瑞回家的拖拉机上。

只剩下她跟苏姚两人,她就说了,“嫂子这边也不跟你客气了,今天多亏有你在,帮了不少的忙,那位翟同志有的,也绝对不会少了你一份。”

这苏姚哪里能要呢

“咱也不是外人,您也不用跟我客气。哪有给自家人办事,还从中拿好处的道理。”

李艳梅觉得这丫头的嘴可真甜,“一码归一码,就是一家人才不能叫你吃亏呢,要不然以后没人给我/干活了。”

反正无论苏姚如何推拒,李艳梅坚决不肯让她空手而归,还是带了一些农场的产品,给亲自送到家里。

苏姚回家的时候,周言安已经将东屋的墙壁都给粉刷完。

看见焕然一新的东屋,苏姚没忍住夸了他一句,“周团长真厉害,这手艺完全不亚于那些专业人士。”

李艳梅在街门口还没离开,听见这夸张的赞赏,不由挑了挑眉头,这丫头真行,跟夸小孩子一样。

看来今天早上是自己误会了,人家小两口感情好着呢。

又觉得这丫头的性格是真好,周言安那个狗脾气,早晚被她拿捏住。

她摇摇头,脸上一副等着看好戏的表情。

苏姚把相机交还给李艳梅,她用掉的那三张胶卷却被她抽了出来。

她在跟翟江瑞一起工作时,询问过她在报社有没有认识的朋友。

苏姚是打算如果翟江瑞在报社那边有熟人,就不需要让李艳梅通过农场这边的关系,把文章送到报社。

而且对于翟江瑞而言,工作时的照片出现在报纸上,这对她的将来,是绝对有好处的。

翟江瑞在这边的关系网主要是围绕着,婆家和工作单位这一亩三分地。

她想了想,还真让她想到了一个人——她丈夫有个同学在报社当主编,她跟穆洪波结婚的时候,那人还过来了。

翟江瑞这个人热心肠是有,但也不是那种没心眼的姑娘。苏姚跟她说了自己的打算,想到能上报纸,她才如此积极地帮忙出谋划策。

苏姚把写完的稿子先拿给李艳梅看,李艳梅确定没问题可以发出去以后,她才拿着稿子和几张照片找到了穆洪波。

穆洪波大概地扫了一眼稿子,确定是积极意义的,才把稿子带到同学面前。那位主编也挺惊讶的,这位老同学可是稀客,从来没有过求上门的时候。再一看稿子的内容和照片,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感情是为了小娇妻。

这稿子文笔精练,最主要是选择的主题好,符合时代。一篇千字左右的稿子,不仅表扬了农场重视女工在夫妻关系中的权益。还赞美了咱们政府部门的办事员,不在意苦和累,一心愿意为基层的百姓服务,是真正做到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而农场和政府之间的合作,起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这是值得学习的。

看完以后这还真是一篇好文章,看完以后穆洪波的老同学吕勇军就看向他,“这应该不是你能写出来的东西吧?”当过几年的同学,穆洪波写文章什么水平他还能不知道?

穆洪波从前那文章写得还行,但也只是还行,吕勇军不相信这几年的时间,他的进步能有这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