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我的盛世(第2/3页)

“这两天还会再下雪吗?”

走到箭垛边,朱明忠抬头看着天空,神情显得极为平定,空中正飘着雪,这雪还会再持续下去吗?

现在,唯一让他担心的就是这场雪如果继续下下去,会不会影响李子渊的决定,让其半路撤回。

“大王,看天色,最迟明天,雪肯定能停下来。”

这年月,天气完全靠猜,顶多也就是靠着所谓的经验,更多的是靠运气,只是这一次,运气会在那一边?

晚上十时将过,雪终于停了下来,几乎是在雪停下来的第一时间,就有侍从禀报雪已经停下的消息。

“雪停了!”

推开窗户,朱明忠凭着走廊处的灯笼,看着窗外,雪确实已经停了。

“恭喜大王!”

看着背对自己的大王,吕留良长揖道。

“雪一停,那李贼必定会领大兵兵进山海关,其于如此冰天雪地中劳师远征,兵卒必定疲惫不堪,而我军以逸待劳,此役我军必胜,现在大王应考虑如何攻取京师之事……”

对于吕留良的建议,朱明忠只是微微点头,然后说道。

“山海关李贼兵败之后,其必定返回京师,然后一如当年闯贼一般,逃窜出京,四处流窜,从而为害百姓,如此,绝非天下百姓之福!”

盯着窗外的风雪,屁股决定脑袋,这句话着实不假,过去提及李闯时往往用“李闯”来形容,而现在,作为崇祯的“儿子”,朱明忠必须要用“贼”去称呼他们。

“所以,此役的目标,不在于击溃,而在于全歼,只有全歼李贼,或者重创其主力,才能避免其为患中原,如此,天下才能从速平定,而不是让将天下兵力、财力用于剿平匪寇。毕竟,现在西南未靖啊!”

提及西南时,朱明忠的唇角微微一扬,在他的谋略之下,吴三桂已经选择了往印度出逃,之所以给其指一条“活路”,倒不是为了其它,而是为了在印度埋下一个钉子,现在正是莫卧尔王朝国力最为鼎盛的时期,吴三桂领十几万在进入印度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朱明忠并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其必定可以重创印度的国力,从而为将来中国的力量进入印度创造时机,吴三桂就是一柄刀,一柄用来削弱印度,为最终中国殖民印度铺平道路的刀,至于吴三桂,根本就没有任何选择,只要他想在当地立足,就必须杀出一条血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才是吴三桂的用处。

“吴三桂,现在已经不足为患,至于洪承畴,已经为其子大义灭亲……”

提到这个“大义灭亲”,朱明忠的心底顿时一阵得意,几年前军正司就已经派人到了洪士铭的身边,通过对其的观察,才做出了策动其“大义灭亲”的计划,这也是朱明忠的“杀人诛心”,洪承畴到死恐怕都没有想到,最后他会死在自己的儿子之手。

“洪士铭能大义灭亲,实属难得,其领西南诸省来降,可让朝廷得以西南,只需略加谋略,西南自可平定。”

吕留良的话,让朱明忠的把眉头一挑,然后说道。

“洪士铭是大义灭亲了,可是别忘了还有线国安、李国英他们,他们的手中可是不知染了多少汉人的血,若是让他们于我大明为官、为爵,又岂能对得起天下?”

尽管已经知道那李国安自请裁兵,但一些原则性的问题,朱明忠却不会做任何让步。

“那大王的意思是?”

“剿灭李贼之后,既派兵进驻西南,调洪士铭他们人回朝加以委任,不过……”

话声略微一顿,朱明忠沉吟着并没有说话,而吕留良的心里亦明白了大王的想法,同样也不再追问,对于那些人,本就没有任何好感的他,并不在意他们的死活。

“大王,臣以为西南清虏绿营兵,可以裁弱留强,将其调往河南,以作攻取陕西用。”

陕西!

现在陕西还有满清的占领下。朱明忠点点头,朝着西北方看去,现在满清还占据着陕西。占据着西北。尽管他们在那里苟延残喘,但是,那里是中国的地方。绝不能容忍他们占据着那里。

更何况。他们还奴役着数百万陕西人,而且将来陕西又是进军新疆青海以及西藏的必经之路。所以无论如何,都必须要夺下那里。

想到将来对西北的进军,朱明忠的目光如炬,心底却略带冷嘲。

“世间再无康熙了……”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慨,是因为从西安传来的情报显示,玄烨那个小儿的年号已经不再是历史上的康熙。

对于现在满清的年号朱明忠并不关心。相比与这些他更关心的是满清会不会像他的计划那样,一步步的走上另一条绝路。

当然,那条绝路对于他们来说同样也是生路。只不过在他们走上那条生路的时候会在不经意之间帮助他解决掉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