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二章 大宋很缺钱,李纲真的刚!(第2/3页)

赵桓看着李纲,郑重的说道:“有些东西可以学,有些东西不能让他们学。特别是广备攻城作不得任何倭人靠近。”

“即将开办的军校,就不要让倭人知晓好了!”

“臣知道轻重。这都是社稷神器之学,他倭人还不配。”李纲俯首说道。

大宋虽然武德不盛,但是依然是一个讲究华夷之辩的时代,李纲这些读书人连宋武人都看不起。

指望读书人看的起倭人?可能吗?

事实上,倭人一直在派人到大宋,想要学习大宋的文化、经济、军事还有武备锻造等技艺,奈何没人传授给他们。

很大原因是工匠们也不是很看得起蛮夷。

手艺人都是传男不传女的秘学,怎么可能传给外邦人?

所以,李纲提议的倭人到太学就学,那简直是无上的荣誉,就是学回去的是书法、绘画、佛学……

赵佶的瘦金体挺好看的。

赵桓觉得李纲这招比自己还要狠的多。

这是要养一群大治废宅出来吗?

“官家,臣觉得倭人一定会感恩戴德,毕竟教化之功。”李纲笑着说道。

赵桓哈哈大笑,妙人。

真正对倭人有用的锻造技术,有用的治国之学,他倭人学不了。

甚至是连儒学这种酸老九的学问,都在禁止的行列里。

之乎者也,他倭人也不配。

李纲之所以和赵桓同流合污的阴谋这三个国家,其实更多是出于国家利益的考验。

海贸是大宋的重要财政收入,但是倭人多为海贼,李纲对阴倭人没有任何的心理压力,这些明面上堂而皇之的支持,其实背地里都是阴恻恻的谋划。

如果不是站在朝堂宰相,站在皇帝的角度,站在一定的高度去看,还会以为他赵桓在与邻睦好,但是这几道命令的背后,是何等的谋划?

大理、倭国不出事才怪。

李纲略微觉得有些不妥的说道:“官家,哪里学的这些旁门左道?官家,君子以……”

赵桓打断了李纲劝谏的话,说道:“少保走的时候,一直叮嘱朕,要阴险一些,要狠辣一些。现在是多事之秋,我大宋刚刚均田,别人越乱,边疆越安稳,不管是谋国,还是谋地,都需堂堂正正,光明正大。”

“朕知道,少保也知道,不过,这都是权宜之计,到我大宋再次强盛起来!一言定国,如果不尊,则天兵将至!这才是煌煌正道。”

“朕在云中路,在燕京路手里攥着几个杀招,阴损的很,都未曾使出来。”

“赢!堂堂正正!”

“但是大宋需要时间啊。这是李太宰告诉朕的。”

李纲俯首说道:“官家心里如同明镜高悬,臣不多言语,此时多事之秋,自然是无所不用其极。但是阴刻,非御下,也非御国之善举。还望官家知晓。”

“臣在的时候,还能劝着官家,拦着官家,若是臣走了,官家当日日三省。万事三思而后行。”

李纲的声音里带着唏嘘,赵桓头皮发麻,送走一个种少保,就已经让赵桓非常狼狈,这李纲说什么丧气话!

“太宰才四十三岁,不要说丧气话。”赵桓算是知道了这些大臣的嘴皮子,三言两语就能让人的情绪变化。

“官家,臣有一请,就是这三国使臣参与太上皇禅让大典。这样给了他们足够的尊重。也安了使者的心思。不知官家以为如何?”李纲俯首问道。

赵桓点头,自己放权给宰相,这等芝麻点的小事,还用问吗?

“官家,太上皇不能杀。”李纲突然说道。

赵桓瞪着眼看着李纲,这才知道,这家伙跟自己在这里兜兜转转说什么燕京城,说什么三国使者,都是屁!

图穷匕见,闲扯淡说完了,话题转到了太上皇身上,这话题自然就可以展开说了。

“赵英,你先去。”赵桓挥挥手让赵英下去。

自从宫中频频出事,赵桓的日常起居就是赵英,还有那五个随着他北上的太监负责。

所以文德殿内并没有扎眼的人物,赵桓相信这群太监不会把今日的话,传的哪里都是。

但是接下来讨论太上皇的事,根本连第三个人都不能知道,即使是赵英。

“你不怕朕杀了你吗?朕都说了,不当讲,就不要讲。李太宰这么聪明的人,还用我多说吗?我知道你想说太上皇的事。”赵桓冷气森然,他看着李纲问道。

李纲稍微感受了一下大殿里的温度,笑着说道:“官家不会杀我,一是舍不得,找个宰相哪有那么容易。二是这事臣觉得官家心里也在犹豫。”

“太上皇真的不能死。”

“昔有杨广弑父杀兄,得炀帝千古骂名。官家乃是我大宋不世明君,北伐金人定鼎之功,无出其右。官家,不可因小事而废了自己的英明。他赵佶不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