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四章 只要思想不滑坡(第2/2页)

而且还会导致降水量减少,农耕区域面积减少,农牧分界线南移。

卧槽!赵桓如坠冰窟。

天灾啊!而且是一个长期性质的天灾!

明朝怎么说没就没了?

明末的起义无数,和第四次小冰川时期的天气灾害,有很大的关系。

方腊怎么造反的?直接诱因是宣和二年的江南地震。

虽然赵桓看这个曲线图,完全不如明朝末年那么剧烈,温度也稍微高了一些,但是足够自己喝一壶的了。

自己还在想建什么飞军,结果老天爷给了他个大大的惊喜。

“飞军的名额增加,有多少算多少,尽数编入飞军。”

赵桓最后决定,还是把所有的军卒,纳入自己的麾下。

这多出来的三万飞军,无论如何都必须拿到自己的手中。天灾是天灾,但是赵桓不能人为的制造人祸。

赵桓既然许下了承诺,那就必须实现,否则皇帝的信誉崩塌,那以后他还怎么征兵?

这通过考核,就是十亩地啊!那通过了却不用,岂不是自作孽?

赵桓可不想大宋多出现流匪了。

不就是多一倍的消耗吗?只要能够生财有道,自然不惧这点挑战。

至于天灾,其实不必考虑。

百姓过得日子会比天气暖和的时候,日子只会更好,不会更差。

事实上,人祸的危害,要远大于天灾,经纪、流匪对百姓的剥削,不比天灾更加恐怖?

特别是这种天气上的灾害,只要处理得当,完全能够撑得住。

不就是耕地面积南移吗?

实在不行穷兵黩武,搞定身毒地区就是了。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赵桓也只是第一时间被这天灾,意料之外的事给镇住了,稍后仔细一想,算不得什么大事。

只要能够众志成城,什么难关过不去?

赵桓突然觉得趁着金祸搞得均田,其实将天灾的造成的威胁和风险,转借到了天下所有百姓头上。

这样一来,压力就小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