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七章 正月里的铡刀,闲不住(第2/3页)

“那这件事邢狱督办起来,要反复核实,不放过一个叛臣,也不冤枉任何一个好人,先收押归案,查实一人,三查五复之后,朕批红一人。”

赵桓想了想,这些人留在朝堂里,也是个祸害,说不定在什么地方给自己来一刀,反而更耽误事。

还是李纲说得对,仁善这个东西,是要分人的。

不能将自己的仁善给了不该给的人。

赵桓点了点头,说道:“但愿朕做这些事,大宋臣民们能够正确的看待,而不是畏惧。”

至于臣民会不会畏惧自己,他也无法左右臣民们的想法。

大宋的皇帝是官家,不是天子。

大宋的百姓会送大宋皇帝灯盏,在上元节挂在宫闱中,以示与民同乐。

可是自己这屠刀一举,恐怕大宋的百姓们,会畏惧自己这个越来越强势的皇帝了。

他不喜欢这种感觉,但是却又不得不如此。

自己貌似在李纲铺设的路越走越远了,也就是越来越向着强权皇帝而去。

他笑着说道:“朕回了趟汴京,杀了三千金国黑水司的探子。杀了近三百人的叛臣。”

“都是些该死之人,朕倒是不忍心杀戮,制造杀孽,可是他们偏偏要撞到朕的刀锋上来!”

《吊古战场文》前前后后经过了数次,算是彻底结束了风波。

大宋皇帝杀的血流成河,三千三百人伏诛,三百余户迁往岭南而落幕。

赵桓在文德殿整整熬了十几天,熬过了整个正月。

每天做的事,就是反复核查这些人的罪状,召这些曾经的臣子上殿,询问案宗是否有误。

但显然程褚这个人办事非常细腻,他报上来的这些人,无一例外,全是证据确凿的人。

赵桓还因为见这些叛臣,被一个叛臣骂的狗血淋头。

无外乎一些重视武将,抬高武夫的地位,最终也会死在莽夫的手里,再现当年关陇把控朝政之危局的言论。

关陇集团,宇文泰创立了府兵制度,定下了基本国策“关中本位政策”,立下了八柱国、十二将军基本西魏格局。

十二大将军出将为相,不光是军事统帅,同样是政治领导核心。

至此将近四百年的时间里,关陇显赫的十二大家族,一直处于食物链的顶端。

西魏、北周、隋、唐四代皇帝都出自这个集团。

其中,西魏、北周和唐朝的始祖,都曾是八柱国之一,而隋朝的始祖曾是十二大将军之一。

大概到唐玄宗李隆基的时候,府兵制彻底名存实亡之后,关陇集团才彻底落寞。

代替的是藩镇割据。

所以军强则君弱,军强,皇帝被生杀予夺。

似乎成了从汉末到唐末的一种基本事实,这也成了几乎所有的皇帝的一块心病。

大头兵靠不住。

赵桓被骂了以后,也只能唾面自干,并且继续干着这等吃力不讨好的事。

当初他和种师道定下那基本国策“军功爵均田征兵制”之后,其实就已经没有了任何回头路的可能。

赵桓清楚的知道,可能存在的危险,但是他也做好了肉烂在锅里的准备。

反正再怎么打,也是汉人在这关中打的死去活来,还能便宜给金国人?!

然后,他就把那个骂他的臣工,给杀了。

军强君弱,皇帝被生杀予夺还未发生,这个臣工却是扎扎实实的背叛了大宋。

“这几天御街口,杀了多少了?”赵桓用力的伸了伸懒腰问道。

赵英打开札子说道:“一天大约有十来个人吧。”

“百姓的反应怎么样?”赵桓看着赵英说道。

赵英眼珠子一转,说道:“好!”

赵桓嗤笑了一声说道:“尽扯犊子,皇帝一天杀十个臣子,他们会说好?!”

“他们就是在叫好。臣说的是实情。”赵英摸了摸后脑勺说道。

赵桓摇了摇头,他怎么就不信,大宋的百姓会为自己杀奸臣而大声叫好呢?

大宋的皇帝都是没脾气的官家,大宋的百姓应该对自己这种杀的血流成河的皇帝,骂声载道才对。

赵桓走上了文华楼,看着御街口的围观的百姓,人头落地,轰然的叫好声传来。

可能赵英说的是实话?

赵桓终于觉得这段时间的辛苦没有白费,即使被那群叛臣骂了,赵桓依旧在文德殿里接见那些叛臣。

他当然不是闲的没事干。

那是因为他对死刑极为慎重,这也完全是历朝历代皇帝的标准做法。

亲自督办死刑之事,也是继承唐朝制度,大宋皇帝必须做的事。

唐朝和宋朝的死刑,死刑需要经过地方行决之司五复奏,刑部三查,再由皇帝亲自勾决,才能执行。

隋、唐、宋、明的皇帝都要做这件事,亲自复查死刑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