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3章 好德和好色(第2/3页)

由张钧又想到杨修,由杨修又想到孙策,由孙策又想到他提拔的那些文武,杨彪忽然说不出的感慨。如果不是天下大乱,张钧的仕途会一路平坦,超过孙策麾下绝大多数人。张家是细阳世家,有爵位在身,又有帝师之谊,再加上那么多与张济共过事的朋友,即使张钧是个庸才,他至少也能举孝廉,或以质任入仕,做到县令长没什么问题。如果人再机灵一点,二千石也不是什么难事。可是乱世一来,这一切都没了,反倒是太史慈、鲁肃那样的人脱颖而出,手握重兵,坐镇一方。

这是好还是坏?

杨彪越想越多,心情又渐渐焦灼起来,长吁短叹。张钧在一旁看得清楚,连大气都不敢出。

……

孙策到达丹阳郡界,郡丞甘琰带着掾吏和家属赶来迎接。

甘琰和孙策不陌生,代理了几个月的太守事务之后,他的精气神更好了,走路带风,声带回响,中气非常足,到了孙策面前,未语先笑,躬身而拜。

“久不见将军,将军更威武了。”

孙策微微一笑。“甘君辛苦了。区区郡丞,真是屈才了,我看你完全可以做个真太守。”他已经从虞翻的口中了解到了甘琰的治绩,总的来说,虽然算不上出类拔萃,却也可圈可点。他麾下武将不少,能理政的却不多,甘琰这样的就算是人才了。再加上与陶氏兄弟的关系,他当然不能不加以笼络。

甘琰喜出望外。甘家也算是丹阳颇有实力的世家,他的从伯做过苍梧太守,他的从姊嫁给陶谦,陶谦官至徐州牧,还封了侯,他当然也不会满足于一个郡丞。陈到被孙策调到青州参战,委任他代理太守,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他做得非常用心,就是希望能让孙策看到他的能力,如果孙策让他做个县令,他就心满意足了。现在孙策当众肯定了他成绩,而且说他可以做个真太守,远远超出了他的期待,他岂能不高兴。

看来这联姻就是有用啊。陶谦临死前做的这个决定太英明了。

甘琰不敢怠慢,先引见了随行的掾吏,孙策一一寒喧,尤其是与郡学祭酒唐固多说了几句。

唐固字子正,年方四十,中等身材,面皮白皙,在一群面色偏黑的官员中比较显眼。唐固原本不是丹阳人,其先来自沛郡,他的父亲唐翔在丹阳做太守,后来就把家安在了句容县,成了丹阳人。唐家也算是诗书传家,从六世祖唐林起就是以学问著称。唐固本人精通儒家经典,由甘琰推荐,陈到任命为他郡学祭酒,他的弟弟唐滂学问也不错,最近正在外游学。

孙策询问了一些情况,诸如郡学有多少学生,有多少是普通百姓家的子弟,房屋是否牢固,饮食、笔墨供应是否充足,用什么教材,诸般事项都一一询问。教育为本,这是从古到今的统治者都知道的原则,更何况孙策对教育寄予的希望更大,所以特别关心。丹阳文化落后,虽然郡学只能容纳两三百学生就读,相比于丹阳郡的人口比例实在太少,却对提升丹阳郡的文化氛围,发挥潜力有着重大意义。

孙策是江东人,不管是不是要立都江东,总不希望自己的家乡是落后之地。要想家乡人支持自己,总要给家乡人一点福利,增加教育投资就是一方面。过个几十年,由这些郡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大批进入官场,遍布各行各业,他的根基才算真正稳固。

唐固仔细回答了孙策的问题。做郡学祭酒,不仅能实现了他传道授业的梦想,还能靠自己的学问养活自己,衣食无忧,有尊严的生活,这是他以前不想敢的事。唐家虽然家传学问不错,但唐家有一个历史污点,他的祖先唐林在王莽时做过官,还被封了侯,光武中兴后,唐家数代人未能入仕,直到他父亲唐翔,多方经营,总算做了一任丹阳太守。即使如此,唐翔也没能做到任期结束。按照制度,太守做满三年,就可以任子弟为郎。唐翔没做满三年,和唐家历史上的污点有关,二千石的高官数量有限,别人拿唐家这个短处说事,唐翔有冤都没地方说去。至于士林,那就更别想了。

如今唐固得以出任郡学祭酒这样的清贵之职,他非常满意,也对孙策充满了感激。

见孙策对唐固格外尊敬,甘琰等人纷纷赞叹孙策尊师重道,造福乡梓。是真是假且两说,至少他们都能感觉到孙策对江东诸郡的照顾,能感受到孙策称霸一方给他们带来的切实利益。如果孙策能更进一步,鼎立新朝,对江东来说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东南有天子气,这句话已经传了很久,如今终于看到了实现的机会。比起孙策,许昭那些人简直不值一提,也就是山沟沟里称王称霸,出了山就是一群流寇,就连本地世家都看不起他们,只把他们当作工具利用,没人会觉得他们真的会成为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