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6章 心虚的廖立(第2/3页)

廖立端起几杯,与刘晔客套了一番,还是放不下心头的问题,转弯抹角的问道:“眼看着已经是十月了,各地上计,陛下忙一些也是可以理解的。”

刘晔摇摇头。“上计的事有首相府处理,毋须陛下操心。公渊不在朝廷,有些事不太清楚。人都说陛下擅长用兵,战无不胜,其实陛下最擅长的是识人。如今我大吴朝堂之上,英才济济,各府寺皆是一时之杰,没点本事真不易立足。”

廖立端起酒杯,强笑道:“唯有仆射这样的奇才,岂能在陛下身边为臣。”

刘晔再次摇头。“公渊说笑了,我算什么奇才。”他眯起眼睛,一时出神。“说起来,我有机会一展所长还是在前朝献帝身边时,奇兵突入兖州,虽说最后一败涂地,却入了陛下青眼。后来嘛,亏得荀文若举荐,我才得以重新出仕。二者缺一,我不会有今日。”

廖立打量着刘晔,一时出神,默默地喝着酒,也不知道想些什么。

刘晔也不催他,有滋有味的喝着酒,偶尔劝一劝廖立,有一句没一句的聊些闲话。

当天晚上,廖立喝得大醉。

第二天一早,廖立起来,后悔莫迭。

身在险要之地,居然喝醉,自己实在太大意了。也不知道昨天喝醉之后,和刘晔说了些什么。刘晔之前在汉献帝身边担任秘书令,相当于法正现在的职务,理当最擅长揣摩人心,自己那点小心思怕是全被刘晔挖出来了。

廖立坐在帐中,仔细回想了一番与刘晔交谈的经过,后面有一些想不起来了,前面的却还算清醒。他仔细琢磨了一下,想着待会儿见到孙策该如何应对。

事情怎么会发展到这一步?

孙策究竟知道了多少?

廖立脑子有些乱。他反复思考,似乎除了走一步看一步之外,根本没有妥善的解决之道。

没等廖立想明白,有郎官来传,天子刚用完早餐,有些闲暇,让他去见。

廖立不敢怠慢,迅速收拾了一下,随着郎官来到中军大帐,却得知天子不在营中,去清溪边散步了。廖立连忙又出了大营,来到清溪边,远远地便看到了负手而行的孙策,旁边跟着一个人,却不是刘晔。

廖立心里松了一口气。他依稀记得,昨天喝完酒已经很晚了,刘晔应该不会连夜向孙策汇报,今天又这么早,孙策或许还不知道他和刘晔说了些什么。

当然,刘晔与孙权暗中来往,应该也不会轻易透露,免得引火烧身。

孙策也看到了廖立,招了招手。

廖立快步走到孙策面前,躬身而拜。

孙策身材高大,本就比廖立高出半头,廖立躬身而拜,两人差距更大。孙策没有立刻让廖立起身,俯视着廖立折磬一般的瘦削身躯,有一种莫名的荒谬感。

历史上的廖立是个谜,眼前的廖立还是个谜。

他怎么就被曹操选中,成了安排在孙权身边的间谍?

想来想去,似乎只有自负奇才,不想走寻常路可以解释。这就是所谓的名士习气。汉末这样的名士太多了,没点脾气都不好意思见人。不怕出格,就怕不出格,一个比一个花样多、脑洞大。

可惜剑走偏锋固然可以出奇制胜,一旦玩脱了,也很伤人。

廖立来干什么,他已经大致清楚,只是他并不想给廖立机会。

到了这一步,就由不得廖立了。

“廖君相吾弟长沙王数月,成绩斐然。一直想当面致谢,只是廖君世外高人,一面难求。今日有幸,终于有机会与廖君相见。听说这大清溪是廖君常游之地,在此相见,不知廖君心情如何?”

孙策一开口,廖立就觉得心中一紧。早就听孙权说过,孙策养生有成,有金声玉振之音,今日一听,果然不虚,声音虽然不大,却字字入心。

更让他不安的是孙策对他的了解。他曾对孙权说过,不要对孙策说太多他的事,孙权一向言听计从,又不希望他离开,应该不会对孙策说太多,孙策又怎么会知道他常在这大清溪畔游玩?

一定是吴奋。

想起吴奋最近时刻盯着他,廖立几乎可以断定,吴奋就是孙策安排在孙权身边的耳目。吴奋一定有不为孙权所知的渠道与孙策保持联络,将孙权身边的事一一报与孙策知悉。而吴奋最近盯得紧,应该也是受孙策指示。

至于为什么没有戳穿他,也许是没有足够的证据——他一直很谨慎,吴奋不可能拿到什么有力的证据。也可能是另有考虑,比如顾虑孙权的态度。他不是吴国的官员,只是孙权的私人幕僚,不受吴国律令的限制,要处理他,不仅要有确凿的证据,还要征得孙权的同意。

廖立想了很多,却没有足够的时间判断,加上宿醉初醒,脑子反应也有点慢,来不及想太多,只能顺着孙策的话题往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