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文明流通的动脉:丝绸之路(第2/3页)

云间行龙缂丝图   南宋-元

公元前138年,张骞率领一百多人,从长安出发,出使西域,但刚进入河西走廊就被匈奴俘获,软禁了十多年。后来张骞逃脱软禁,又经千辛万苦,最后回到长安,一百多人的队伍只剩下两人。但张骞带回的有关西域的情况,却为汉朝的人们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在汉武帝的宫廷中,文武百官听张骞描述西域的情况,大开眼界。

这之后的二十年中,汉武帝根据张骞了解的情况,先后三次出击匈奴,极大地削弱了匈奴的力量,使得这个阻隔西去道路的王国不得不退守到大沙漠以北。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又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这次张骞所去的道路则更远。张骞还派出副使分遣西域各国,他们到了南亚、西亚以及地中海地区,足迹遍及十多个国家。

缂丝花鸟图   南宋

经过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通向西方的道路。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增强汉朝与西域联系的措施,鼓励汉朝人到西域经商。西行道路上的驼铃声此起彼伏,不同文明之间的人员往来日益频繁,商品的交换空前繁荣,中国和中亚、南亚、西亚一直到欧洲的贸易往来真正建立了起来。

不仅是中国与这些国家进行交流,通过丝路,印度、东南亚、中东、非洲和欧洲之间的贸易交流也迅速活跃起来,无数新奇的商品以及新颖的技术在大陆中交换,从而推进了各自文明的发展。

向“西方”开放

这条丝绸之路,对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中国人的技术和文化通过这条道路传入西线诸国,如纸张、印刷术的传播,直接影响这些国家文明的发展。而中国人通过这条文化大动脉,输入了异域的艺术、哲学和宗教。陆上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自汉代至唐代的文化开放政策的形成。

中国文化发展在一段时期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向西看,这其实正是渴望开放的心理。向东面临茫茫大海,经过日本之后,浩瀚的大洋中找不到一块陆地。而向西看,虽然历史上西域小国林立,高山阻隔,沙漠横亘,但人们知道,高山、沙漠那边还有人存在。先秦时期的中国探险者就知道,在西方遥远的世界中,有富庶的城邦,有富有魅力的物品和艺术品,更有长相不同的人,这引起了华夏民族的浓厚兴趣。中国人观念中的西方,常常与神秘的希望联系在一起,那里的一切都充满了魅力。

对中国文化和思想产生极大影响的佛教,就是由丝绸之路这条文化大动脉传入的。有了这条丝绸之路,才有了佛教的传入。佛教在公元前87年传入西域于阗以后,由于阗沿着丝绸之路的南北两线,传入中原。佛教的传入改变了中国文化发展的进程,它的影响绝不止于宗教范围,中国人后来的思想发展,打上了佛教的烙印。

这条丝绸之路也带来了中亚、西亚和欧洲的文明,这个更广泛的“西方”,也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后期发展。景教(基督教的聂斯脱利派)和伊斯兰教也都是沿着这条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

这条文化的大动脉还传来了异域的文化和艺术,高昌、龟兹、敦煌等地的石窟艺术就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丝绸之路上这些当年的绿洲城邦,留下了令人惊叹的艺术遗迹,记载着中国与西方交流的灿烂历史。

龟兹石窟

这里以龟兹石窟群为例,来看丝绸之路上曾经有过的繁盛的文化交流的历史。

随着佛教东传,丝绸之路沿线西域的绿州城邦,建造了许多规模宏大的寺院,还修造了大量的佛教石窟。这些寺院和石窟中,有绚丽的壁画和精美的造像。在漫长的岁月中,这些壁画和造像受到严重的毁坏,但也有一些保存了下来,特别是石窟中的壁画,保存下来的比较多。以克孜尔为中心的龟兹石窟群(今库车、拜城一带)就是著名的代表,被美术史家誉为“杰作里的杰作”、“中亚艺术的顶峰”。

新疆龟兹魔鬼洞壁画   湿婆与雪山神女

龟兹石窟中的壁画,大都是描绘佛教的故事(佛前世和在世的种种事迹),但是今天最吸引我们的是我们在上面看到了古老的中华文明和印度文明、埃及文明、希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中亚文明的交流和融合,正是多种文明的交会,开放出了灿烂的花朵。

这里有飞翔的佛陀,胳膊上、大腿上、脚上都闪着火焰一般的光芒。

这里有散花飞天和各种伎乐飞天,伎乐飞天有的弹琵琶,有的吹排箫,有的吹笛子,美不胜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