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青铜器中凝结的精神(第2/2页)

速度的魅力:马踏飞燕

马踏飞燕是中国雕塑史上的不朽之作。这座青铜奔马雕塑,为东汉时期的作品,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这是一匹骏马奔驰的雕像。马为中国早期雕塑中的重要题材,秦始皇兵马俑就有千余座马的雕塑。这座雕像的特殊之处,正在于它的重点并不是表现马,马只是它借用的一个道具,它要表现的是飞动之势。

这匹青铜奔马,展示的正是速度的魅力。马奔跑起来,就像腾入半空,所以中国古代有天马行空的说法。按照一般的方法,一匹飞奔的天马,风驰电掣,如果突出它的快,可以在它的脚下衬以云霓,以表示它在空中飞行。但马踏飞燕的创作者突发奇想,携来一只小小的飞鸟,与骏马一道在天上飞行,马硕大的身躯和飞鸟的体态奇妙地结合在一起。马昂首嘶鸣,鼻翼张开,两耳翘起,双目怒张。身体部分鬃毛竖起,马尾高扬,全身的肌肉圆劲有力,腹部因奔跑而收缩。三足腾空,其中一只脚下,正有一只飞鸟,矫健的飞鸟回首惊视,翅翼展开,也作疾飞之态。

马踏飞燕   东汉

这只飞鸟,一般称作燕子。经有的古动物学家研究,认为它是隼科中的燕隼,飞行极为疾速。依通常之理,燕隼应该飞在马的上面,现在把燕隼置于马的足下,说明马的速度超过了燕隼。李白《天马歌》写天马的腾空之势时说:“回头笑紫燕,但觉尔辈愚。”一语双关,颇合这里的意思。这件艺术品被今人称为“马踏飞燕”,“踏”并非是对燕隼的踩踏,而是对燕隼速度的超越。

如此表现马的速度,并不仅仅在于刻画一匹快马,而是张扬一种精神。速度带来飞旋,在飞旋中产生凌虚入空、激昂蹈厉的精神,使人超越实在的世界,产生与天同行、让生命飞舞的意志,是这件艺术品至今受到人们喜爱的根本原因。

蜀国的祭器:三星堆青铜器

1980年,在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引起了世界的轰动。出土文物中包括大量的青铜器。时间至少在三千年以上。这些属于古代蜀国的青铜器,形式多样,其中有人头像、立人像、跪坐人像、兽面具,又有罍、尊、盘、戈等器具,还有大量的装饰品,包括铜鸟、神树、铜鹿和其他动物类头像等。

这些青铜器主要是宗教祭祀用品,反映出三千多年前蜀地浓厚的宗教氛围。其中人像与中原出土的有较大区别,给人印象深刻的是,表现人物眼睛的青铜器很多,有些青铜器就是人物脸部的夸张造型,如同面具,硕大的脸部中,有两只突出的眼睛,眼球呈圆形,几乎要暴出,直愣愣地瞪着。这些特别的图形引起学者们的浓厚兴趣。一般认为,这些眼睛突出的人像面具,正是蜀国开国君主蚕丛的神像。有记载说,蚕丛就长得眼睛突出。

三星堆   青铜立人

这里出土的高2.62米、重180多公斤的巨型青铜立人像,是中国早期青铜器中罕见的全身青铜人像。人像头上有冠,面部夸张,眼睛突出,耳朵悬垂,穿着左衽长袍,衣服有三层,手臂平抬,脚下佩戴脚镯,显得威武高大,又很神秘。人像比真人高大,夸张的意味浓厚,显然是宗教祭祀的神像,也当是蜀国的开国君主蚕丛。

青铜神树是三星堆出土青铜器中最为别致的雕刻。这件艺术品有三簇树枝,每簇三枝,共九枝,树上共有九只鸟儿栖息,鸟儿长喙大眼,张翅欲飞;树枝上悬挂着二十七个果子,树旁有一条婉转的龙,攀附着树枝往下游动。主干直立,树枝婉转曲折。这件精致的雕刻很有艺术感染力,反映了当时蜀地高超的青铜铸造水平。

三星堆   神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