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飞舞的线条:书法(第2/2页)

蔡邕是东汉著名书法家,他学书法的过程很苦,久久不得法,白天练习,晚上思索。一天想着想着,进入梦乡,梦中遇到一位神人,向他传授一本秘籍,打开一看,上面只有两个字:“疾”、“涩”——这个带有神秘色彩的故事,表达了人们对这对概念的重视。疾,形容用笔之畅快;涩,形容用笔之迟慢。疾涩互动,笔有飞动之势,又要有顿挫之功。如骏马从高山飞奔而下,突然打住,马首高昂,嘶鸣不已。又如大河中激流直下,忽然前面有巨石挡住去路,湍急的河水冲击巨石,浊浪涛天,声震百里。书法就要有骏马飞奔、激水漂石的气势。

风流潇洒的《兰亭集序》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养心殿中,有个三希堂,乾隆皇帝把他最喜欢的三件书法作品藏在这里,认为它们是“稀世珍宝”,所以命名为三希堂。这三件宝贝分别是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其中王羲之和王献之是父子俩,被称为“二王”,他们的书法被视为书法艺术的最高典范。

晋   王羲之   快雪时晴帖

前人用“矫若游龙”评价王羲之的书法,就像一条矫龙在婉转游动,风流潇洒。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这件中国书法的无上瑰宝,最能体现这一特点。

这篇《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为一个诗集所作的序言。在一个暮春季节,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他和朋友们在河边一个亭子中聚会,玩一种“曲水流觞”的游戏。有一条蜿蜒曲折的水沟,人们将酒杯放在水的上流,酒杯随着水流,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喝酒作诗。这次欢快的聚会,留下了很多诗篇,人们将它编成诗集,写了一篇热情洋溢的序言。这件书法作品便由此而来。

唐   冯承素摹   兰亭集序(局部)

这件书法作品透露出活泼的趣味,字里行间有一种流荡回环、参差错落的美,显示出飘逸不凡的气质,受到历代书家的喜爱。据说,唐太宗非常喜欢这件宝贝,死后把它作为殉葬品,《兰亭集序》的真迹因此而不传,现在人们所见的都是这件书法的摹本。即使如此,也没有减轻人们对这件书作的膜拜之情,它滋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书法家。

沉着凝重的颜体

中国人认为,做人要含蓄,书法也是一样,不能露锋芒。一个“藏”字,最不可忘。

颜真卿是唐代书法家,他的书法被称为“颜体”,初学书法的人,多由临“颜体”开始。颜真卿早年学书法,曾向草书大师张旭求教,张旭对他说:“我学书法,开始时不得其门。一天和友人来到江岸散步,当时水净沙明,白色的沙滩在眼前延伸,我忍不住就想写字,当时没有带毛笔,包里正好有一个铁锥子,就用它在沙上写字。锥子画入沙中,写后,沙子又掩埋了大半,只留下字的一些痕迹。我忽然悟出了写字的方法。书法其实就如同锥画沙,关键在一个‘藏’字啊!有了这个‘藏’字,才能沉着凝重,才能力透纸背。”

颜真卿对张旭这个故事心领神会,毕生以“藏”作为他书法的最高准则。他发明的“藏头护尾”的颜家书风,影响了中国书法后来的发展。颜真卿是一位儒家学者,刚正不阿,在一场动乱中,为了说服叛逆的敌人,他孤身前往敌营,临危不惧,以身全节。他的书法也端庄雄伟,气势开张。既重书法之“骨”,如人的身体,有骨头才能立得住;又重书法的“筋”,有“筋”才能产生运动感。有“筋”有“骨”还不够,他的字还能做到方正平稳,坚韧厚实不露筋骨。将骨力藏于其中,才是“颜体”的根本特点。

外露的笔法,力量外显,没有内蕴,即为劣品。书品如人品,书法是人格境界的体现,中国人是通过书法修身养性的,儒家美学追求温柔敦厚,要委婉含蓄,外柔而内刚,笔底如有金刚杵,但表面上却不露痕迹。

颜真卿晚年名作《颜家庙碑》充分体现出“藏”的特点,此碑气势博大,又含而不露,庄严肃穆,挟泰山岩岩之气象,反映了颜体的最高成就。

唐   颜真卿   颜家庙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