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唐诗:中国人的千古绝唱(第2/3页)

叶毓中   唐诗诗意图

李白诗的这种飘逸之美,给人一种特殊的美感。

飘逸的美感是雄浑阔大、惊心动魄的美感。这种阔大,不是一般视觉空间的大,而是超越时空、无所不包的大。像李白的《蜀道难》和《梦游天姥吟留别》这两首著名的长诗,有如雄浑阔大的交响乐,不仅有宏大的空间,宏伟的气势,排山倒海,一泻千里,而且神幻瑰丽,天地间一切奇险、荒怪的情景无所不包,令人惊心动魄。如《蜀道难》: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一曲雄浑阔大的交响乐。没有神幻瑰丽、奇险荒怪的情景,就不能构成这样惊心动魄的交响乐。所以杜甫说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飘逸的美感是意气风发的美感。李白称赞谢朓等人的诗“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自己的很多诗都有这种意气风发、放达不羁、逸兴飞扬的美感。

飘逸的美感是清新自然的美感。李白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的诗天真素朴、清新自然,没有丝毫的雕琢。这在李白写的绝句和乐府诗中表现得最突出。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这些诗都给人清水出芙蓉的美感。

李白的诗,给人雄浑阔大、惊心动魄的美感,给人意气风发的美感,给人清新自然的美感,这就是飘逸之美。

王维诗的空灵之美

王维诗的美感,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空灵”。

“空灵”的文化内涵,是禅宗的“悟”。

禅宗主张在普通的、日常的、富有生命的感性现象中,特别是在大自然的景象中,去领悟那永恒的宇宙本体。这就是禅宗的悟。一旦有了这种领悟和体验,就会得到一种喜悦。这种禅悟和禅悦,表现在诗歌中,形成一种特殊的美,就是空灵。

《五灯会元》记载了天柱崇惠禅师和门徒的对话。门徒问:“如何是禅人当下境界?”禅师回答:“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是很有名的两句话。“万古长空”,象征着天地的悠悠,这是无限,是永恒。“一朝风月”,则显出宇宙的生机,大化的流行,这是当下,是瞬间。禅宗就是要人们从现实世界当下的生机去悟那宇宙的无限和永恒。因为只有通过“一朝风月”,才能悟到“万古长空”。反过来,只有领悟到“万古长空”,才能真正珍惜和享受“一朝风月”的美。这就是禅宗的“悟”。禅宗的“悟”就是一种瞬间永恒的形而上的体验。

叶毓中   唐诗诗意图

王维的诗,最充分地体现了禅宗这种“悟”的意蕴。

下面我们看王维的几首诗,这些诗都非常有名。第一首《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一首写的是空山密林中傍晚时分的瞬间感受。“空山不见人”,这是“空”。这时传来了人声。有人声而不见人,似有还无,更显出“空”。只有落日余晖,照在苔藓之上。但这个景色也是暂时的,它将消失在永恒的空寂之中。

第二首《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西湖湖心亭一角

这一首写一个无人的境界。在空寂的山中,只有猩红色的木兰花在自开自落。木兰花是“色”,是“有”,而整个环境是“空”,是“无”。

第三首《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一首也是写一个静夜山空的境界。桂花飘落,着地无声。这个世界实在太静了,月亮出来,竟然使山中的鸟儿受惊,发出鸣叫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