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八、《清明上河图》中的城市风情(第2/3页)

三个部分形成起伏回环的节奏。开始时的悠远和虹桥下的紧张、街衢中的热闹,形成鲜明的对比。从长卷的整体看,在绵长的陈述中,有起伏,有高潮,富有内在节奏。开始一段是缓慢的进入,到虹桥而达到全幅的高峰,经过第三段城楼内外街景的描绘之后,在喧闹的街市处戛然而止。中国艺术强调的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幅画也有体现。

清明上河图局部城关一段

北宋的城市文明

中国自唐代以来,就有发达的城市文明:唐代的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不仅是长安,唐代南北都有大型都市,长安东边的洛阳城、南方的商业都会扬州等,这些城市的人口都在百万左右。长安鼎盛时的人口更达到一百五十多万。

到了北宋时期,市井文化更加发达。北宋首都汴梁虽然没有鼎盛时期的长安规模大,但人口已经达到一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而且它的商业繁荣程度更胜过当年长安。五代时,洛阳开始允许临街设店,到了北宋,城市临街设店蔚然成风,而汴梁的临街店铺更多。在唐代的长安和洛阳,店铺被指定在特定的区域开设,称为“坊市”,而在汴梁,这样的限制没有了,城市中的各个区域都可以设店,街道两旁、沿河地带、人们聚居场所都分布着大量的商店,促进了城市生活的繁荣。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当时北宋京城的繁华景象。大内宣德门外,御街阔二百余步,道两旁有御沟,种植莲荷,岸边种植桃李梨杏,“春夏之交,望之如绣”。京城之内,正宗大酒店(正店)有72家,分号(脚店)及其他小酒店不计其数。酒店门口都搭五彩门楼,一到晚上,“灯烛荧煌,上下相照,浓妆妓女数百,聚于主廊檐面上,以待酒客呼唤,望之宛若神仙”。对常到酒店打酒的客户,酒店用银器送酒,第二天才取还,“其阔略大量,天下无之也”。城里商业买卖活动十分活跃。大相国寺的庙市每月开放五天,里面有珍禽奇兽的宠物市场,有日用品杂货市场,有百货市场,有刺绣、图书、古玩、香料、药材市场,孟元老称之为“万姓交易”,可以想见当时的热闹景象。京城内每个区域都有勾栏瓦舍,是集商贸演艺为一体的娱乐场所,规模很大,有的可容纳数千名观众。汴梁的夜生活也很丰富,所谓“家家帘幕人归晚,处处楼台月上迟”,酒店、歌舞伎馆和很多商店通宵营业,城市的夜空,灯火通明,特别是由州桥往南至朱雀桥一段,夜市热闹非凡,有各种特色小吃,谓之“杂嚼”,一直营业到三更。

汴梁的崛起,与汴河分不开。自6世纪末隋炀帝开掘大运河的北段,联通了南北,一条人工开凿的河流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大文明联为一体。汴河当时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当时的西安、洛阳仍然保持着相当程度的发达,而南方的扬州等地经济迅速发展,大有超过北方之势。由西而来的船只经过汴河向东,通过大运河向南连接,汴梁不仅是文化、政治中心,还是经济中心。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北宋都城全盛时期的生活。发达的城市文明,给张择端这位宫廷画家注入了创作热情。作者选择了一个节日的上午,阳光明媚的时分,从绿色的小草、泛滥的河水,到市井中川流不息的人群,似乎一切都流动起来。作者以细致的画笔,赋予这个城市强烈的动感节奏。作品之所以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是观者实在如作者一样,愿意徜徉在这样的温情、欢快、热烈和沉醉之中。

普通人的本真的美

打开《清明上河图》,一个广阔的生活世界展开在我们面前:一个孩子领着几只毛驴,驮着木炭,过一座小桥,五个纤夫拉着一条大船往上游行走;一批搬运工,背着从船上卸下的货物,手上还拿着一根计数的筹码;大船放倒船桅要驶过虹桥,船上人手忙脚乱,四周无数人在观看、呼叫,帮助出主意;桥上挤满了行人、毛驴、轿子,还有两个人拉开架式在吵架;桥头乱糟糟地摆满了货摊、地摊;脚店楼上几个客人在喝酒;木匠师傅在店门口制造车轮;摆地摊卖膏药的人吸引了一圈人听他胡吹;一家大户人家门口,七八个佣人在闲坐,有一个干脆躺在地上睡觉;算命先生的棚子里挂着“神课”、“看命”、“决疑”的招牌;城楼外无数牛车、独轮车、挑夫;几头骆驼正穿过城楼;城楼下有人正在理发,城楼里面堆着一些货物,有人正在报关;紧接着是卖大木桶和弓箭的小店,店中一人正在拉弓,一人口咬绑带正为自己绑上护腕;再接着是“孙羊正店”,这是大酒楼,楼上宾客满座,后院倒叠着无数酒瓮;再接着是一家肉铺,挂着“斤两十足”的牌子;再过去有客栈、香料铺、绸缎铺、药铺、当铺,药铺中一位妇女抱一个小孩,另一位妇女捧碗正要给小孩服药;还有一口沿街水井,三个人正在打水;最后是一家大宅院,门前有家丁坐在下马石上闲聊;大街上有各种货摊,卖花的,卖清凉饮料的,卖甘蔗的,骑马的,坐轿的,挑担的,推车的,走路的,还有许多四匹马拉的大车;行人中有拿锯的,有拿扇遮头的,有和尚、道士,还有像玄奘那样背着行李的行脚僧,总之是各式人等,应有尽有。有人数过,画面上出现的一共有七百七十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