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中国的美食(第2/3页)

仅看中餐的菜名,就能产生好心情。如有道菜叫“四喜丸子”,是一道扬州的名菜,就是四个肉丸子,这个菜名给人增添喜悦。又如最近几年比较流行的一个菜名叫“大丰收”,这是一道东北菜,将萝卜、黄瓜、西红柿等削成条,放在一个柳条筐里,颜色有红、白、绿等,显得非常娇艳,就像秋天果实累累的样子。

进餐时的温情气氛

在西方,从古到今流传的是分餐制,即使是招待来客,也是每人一套菜点,各取所需。近几十年来,随着中国的开放,西方的饮食方式也对中国产生了影响,但这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在中国人看来,吃饭重要的是吃出气氛,吃出感情。一家人在一起吃饭,尤其是在节日,应该围坐一起,那是团圆的象征。吃饭过程中,长幼有序,有说有笑,长辈给晚辈夹菜,晚辈给长辈敬酒,热气腾腾,营造出一种温情和谐的气氛。

空泉青釉双耳炉   元

洒兰釉菊瓣盘   清雍正

在中国,为了款待客人,主人常常会亲自分菜。如上了一道清蒸鲈鱼,主人拿起竹筷,夹起鱼最好的部分,分给最重要的客人。这样的分餐习惯在今天的老一辈中国人中还很流行。这种习惯包含着一种尊重和关怀,人们借此来表达感情。

这种进餐习惯,对中国人的性格也有影响。热热闹闹的饮食习俗,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国人的群体性。在聚会宴饮中,每个人首先要考虑群体的需要,吃饭的过程也是谦让和照顾别人的过程,这与西方饮食习俗中的个体性的特征有所不同。

西方人使用刀叉,中国人使用筷子。16世纪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对这种“用两个小木棍夹食物”的方式很好奇。到了20世纪,中国人也有人觉得用筷子太土,主张废除,改用刀叉。其实,筷子是中国四千多年前的重要发明之一。世界上进餐方式主要有刀叉、筷子和手抓三种,筷子在今天仍然是很多亚洲国家使用的进餐工具,虽然就两个小竹棍,却以简驭繁,使用起来十分灵活。

在中国,节日里选用食物很讲究,不同的节日吃不同的食物。如北方除夕的夜晚要吃饺子,既有团圆的意思,又有辞旧迎新的意思,“饺”和“交”谐音。正月十五元宵节,是狂欢的节日,这个节日因为所吃的食物而得名,元宵象征团圆、圆满。端午节要吃粽子,两千多年前,一位深受人们爱戴的诗人屈原被人陷害,在这一天投江自尽,传说人们往江中投掷粽子,是希望水里的龙王不要带走他,后来人们就形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厨师的高超技艺

中国餐饮的品质,重视手工的制作。有时候你吃饭,好像在看杂技表演。山西的刀削面,是喜欢吃面食的山西人的一绝,面吃到嘴里,有劲道,柔中带有一种韧劲。刀削面的制作更是一绝。到了山西的面店,看大锅里的水开了,削面师傅站在离锅大约一米远的地方,将揉好的面盘在胳膊上,拿着一把快刀,噌噌地就削了起来,刀起面落,薄薄的面皮滚入开水之中,活像鱼跳入水,锅里水开的声音和面落的声音混和在一起,如同美妙的音乐。你要是第一次吃这样的面,可能你会忘记了吃,而被削面师傅的高超技艺所吸引。要在从前,山西人做刀削面更绝,不是将面盘在胳膊上,而是盘在头上,不是用一把刀,而是两把,两把刀在头上刷刷刷地削,简直就是杂技。

南京夫子庙夜景

四川的担担面与山西刀削面一样,都是普通百姓享用的家常食物。所谓担担面,其实就是一碗光头面,但就是这光头面,却做得极有意思。担担面旧时是挑在担子上卖的。卖面的师傅走村串户,敲着笃笃笃的梆子,人们一听到梆子熟悉的声音,就会聚集过来。担担面据说要放七种不同的油,有芝麻油、辣椒油、花椒油、芥子油、大蒜油、茴香油和鸡油等,再加上豌豆尖、葱花、豆芽菜等佐料,还有特殊的汤料。人们吃了这样的面,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人说,四川人吃的智慧,都凝聚在一碗担担面上,这是一点都不假的。

中国各种拿手的食品,往往都有它的绝活,就像上面所说的“狗不理”,没有绝活,不可能在遍地做包子的中国闹出大名声。“狗不理”的绝活除了皮、馅之外,那包包子的技术就堪称一绝,据说包子上的面褶必须在15个以上,不能少于这个数,而且褶皱要均匀,这样包子的外观才能像菊花一样。上海的生煎馒头(上海人称包子为馒头)远近闻名,它是老上海的一种风味名吃,一般做法是先在扁平锅中放油煎,加水后再煎,做出的包子金黄脆软,馅嫩卤多,一口咬下,又香又可口,令人一食难忘。一步马虎,都做不出地道的生煎馒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