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酒中有深味(第3/3页)

画家也是如此。唐代画家吴道子,作画前要喝得大醉,才动笔。唐代水墨画家王墨,“性多疏野,好酒,凡欲画图障,先饮,醺酣之后,即以墨泼,或笑或吟”,到了醒时,反而不能画。元代画家黄公望也是“酒不醉,不能画”。

一个人清醒的时候,往往很难超越世俗的利害得失的考虑,因此创造力或多或少都会受到束缚。在古代更是如此。正是酒帮助这些艺术家实现了一种超越,使他们的创造力喷涌而出。正如当代学者熊秉明所说,“酒不是消极的‘浇愁’、‘麻醉’,而是积极地使人的精神获得大解放、大活跃,在清醒的时候不愿说,不敢说的,都唱着、笑着、喊着说出来。清醒时候所畏惧的,诚惶诚恐崇敬的、听命的都踏倒、推翻,正是杜甫在《饮中八仙歌》赞美张旭的‘脱帽露顶王公前’。”

酒与民俗

中国人在漫长的岁月中,产生了大量与酒有关的民俗形式。

中国人举行婚礼要喝“喜酒”,说去喝“喜酒”,也就等于说去参加婚礼。在婚礼上,新郎新娘要向父母和来宾敬酒,双方还要喝“交杯酒”。

中国人一年中的几个重大节日,都有饮酒的习俗。如除夕夜要喝“年酒”,祝福新的一年合家安康。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喝雄黄酒。雄黄,是一种中药药材,颜色橘红,磨成粉末,加在白酒或黄酒内,就成了雄黄酒。作为一种中药,雄黄有去湿解毒的功效。在端午节喝这样的酒,就有祛病消灾的用意。在这一天,家中大人常常将雄黄酒涂在孩子的面部和手足等处,希望孩子能避免毒虫的侵扰。旧时人们还习惯以雄黄酒在孩子的额上画出一个“王”字,据说这可以消百灾。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人们有饮酒赏月的习俗,这时要喝桂花酒。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自古有登高饮酒的习俗,这时喝的是菊花酒。

酒令是一种至今还在流行的民俗形式。喝酒行酒令,用以增浓喝酒的气氛。酒令有俗令和雅令两种。猜拳就是俗令,唐诗中有“城头击鼓传花枝,席上抟拳握松子”,说的就是酒席猜拳之事,说明当时就流行猜拳了。雅令有多种形式,有作诗的,有对对联的,有猜字谜的,通过这些文雅的游戏来佐酒取乐,酒令于是成了中国人智慧游戏的一种形式。

雅令中比较简单的是筹令,即用抽筹签的方式决定谁来饮酒。唐人传奇小说中有“春来无计遣春愁,醉折花枝当令筹”的诗句,就是说筹令。用花枝当酒筹是最简单的,一般在令筹上要写令辞。这可以分好多种。如果令筹上写的令辞都来自《论语》,称为《论语》酒令筹,如果令筹上写的令辞都来自唐诗,称为《唐诗》酒令筹。以唐诗酒令筹为例,如果抽到“人面不知何处去”,就由胡须多的人饮酒,如果抽到“停车坐爱枫林晚”,就由脸色红的人饮酒,如果抽到“千呼万唤始出来”,就由迟到的人饮酒,等等。行这种酒令比较简便,行令的人不必有多大学问,但多少能使酒席上增添一点文化气氛。

但行有些雅令就要有相当的文学修养。宋代有一个故事很有趣。故事说,苏东坡、晁补之、秦少游去访问佛印法师,这都是当时有名的文人,他们在一起饮酒行令。这个酒令的开头要落地无声之物,中间要有古人名,最后要用诗句。苏东坡第一个说:“雪花落地无声,抬头见白起,白起问廉颇:‘如何爱养鹅?’廉颇曰:‘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接着晁补之说:“笔花落地无声,抬头见管仲,管仲问鲍叔:‘如何爱种竹?’鲍叔曰:‘只须两三竿,清风自然足。’”接着秦少游说:“蛙屑落地无声,抬头见孔子,孔子问颜回:‘如何爱种梅?’颜回曰:‘前村风雪里,昨夜一枝开。’”最后佛印说:“天花落地无声,抬头见宝光,宝光问维摩:‘僧行近如何?’维摩曰:‘对客头如鳖,逢斋颈似鹅。’”这四位文士行的酒令显出他们的才气和风趣。行这种酒令就不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