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六、功夫与蹴鞠(第2/3页)

太极拳在发展过程中,接受了中医的经络学说和道教的导引之术。太极拳是内外结合,外练身手,内练心气。特别注意气的吐纳。在打太极拳的过程中,从口中吐出浊气,又将新鲜气体从鼻中纳入,吐故纳新,保持身体中的新鲜能量。人们往往喜欢在空气清新的早晨打太极,一套拳术打下来,通体透灵,身心好像在清新空气中洗涤过一般。

像以上所说的太极拳和少林功夫等中国功夫,都具有深厚的哲学内涵,体现出中国人独特的智慧,也是对中国文化特性的一种反映。

功夫由心起

以静制动是中国功夫的重要特点之一。如太极拳给人一种优雅宁静的美,这套拳术强调在静气中的变化。练功开始,端正身体,合目收气,两手下垂,进而万念全除,屏弃一切干扰。太极拳重在练气,前人说,太极拳“拳势如大海,滔滔而不绝”,虽然平静如大海,不增不减,但却追求汪洋洪泛、海涵一切。活泼的少林武功也强调动静结合。

中国功夫片中有一首著名的歌唱道:“卧似一张弓,站似一棵松。不动不摇坐如钟,走路一阵风。”少林功夫以拳禅合一为其最高准则,以静修为其主要目的。少林功夫强调在定处入功,在静处行拳。练功前要静坐蒲团,静中凝气,在心无挂碍的境界中,缓缓起身。少林武术在“空洞无我处生”,练功重在练心,动处必合静处。

以柔克刚是中国功夫的另一重要特点。如“拳打一条线”是少林的秘法,它要求练功者起落、进退、反侧、收纵等都在一条线上,它的目的不是固定身体,而是在向内收缩的基础上凝聚力量,一旦放开,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大的力量,直击对方要害。其功法看起来柔性十足,其实却包含着强大的力量。以前有人用“秀如猫,抖如虎,行如龙,动如闪,声如雷”来形容少林武术刚柔兼济的特点,正与此有关。太极拳虽然不像少林拳术那样“拳打一条线”,但也有一条似有若无、连绵不断的线,这条线,就是它的气的运转。太极拳又被称为“软手”、“棉圈”,它可以说是一种柔术,如同曼妙的舞蹈,轻摇慢回,缓起缓收,提放自如,似乎毫不用力。但是它在有效保护自己的同时,也具有在需要制服对方时突然发力、乘机得势的能力。有的人形容太极拳是柔似水,力无边。

从总体上说,中国武术又是立足于防守的功夫,并不以攻击为主要目标。练功是为了防身,而不是去攻击人。少林功夫的三大目的:护寺、防身和健体,并不包括攻击。练武者不尚武,是中国武术乃至中国军事思想的重要特色。少林戒律中就有“尚德不尚力”的规定,它在发展中融合了儒家“仁爱”的思想,尤其反对残忍的攻击。万不得已对垒,少林武术规定“八不打”:一不打太阳穴,二不打胸口,三不打软肋,四不打两腋,五不打下阴,六不打腰眼,七不打尾骨,八不打耳廓。这些都是人体的命门,八不打就是以不伤人生命为本。

蹴鞠屡过飞鸟上

中国古代绘画中有很多关于踢球的描写。宋代画家苏汉臣有一幅《长寿百子图》,画的是一群孩子在一起玩球的场面,其中一个孩子正在抬脚踢球。元代初年画家钱选有一幅《宋太祖蹴鞠图》,画的是宋太祖赵匡胤与他的五位大臣在一起踢球的场面,众人围着一个圆圆的球,争先恐后用脚去踢,高高在上的皇帝也玩得乐不可支。

两幅图表现的就是中国古代蹴鞠的场景。蹴鞠,又称蹴球,“蹴”是踢的意思。蹴鞠就是踢球,它是一种源于中国的足球运动。蹴鞠在宋代就直接叫“足球”了。宋代杨亿在《西昆酬唱集》中说:“蹴鞠,以足踢球,今之足球是已。”

元   钱选   宋太祖蹴鞠图

中国足球也是讲究球技的。清时有一本叫《杏花天》的小说中第十二回写道:“却说若兰以手拉回瑶娘,潜立假山石畔,暗窥著悦生踢解数,这悦生先缓后紧,步步合局,脚脚有法。三人蹴鞠,让悦生一人自踢。只身头顶肩挑,股钩拐连,手送胸,膝耸前蹲,两美面观,二姝潜瞧。若兰道:‘瑶妹,我们四人同遇这风流消魂种,满腹技艺,好不得意。’”这人“头顶肩挑,股钩拐连,手送胸,膝耸前蹲”,玩起球来,简直像变魔术一般。

明刊本《西游记》盘丝洞蜘蛛精蹴鞠图

中国足球据说在远古的黄帝时代就已经产生,汉代刘向《别录》说:“蹴鞠者,传言黄帝所作,或曰起战国之时。蹴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材也。皆因嬉戏,而讲练之,今军士无事,得使蹴鞠。”产生于黄帝时代的说法并不可信,但史书中有明确记载,在两千三百多年前战国时期的齐国,就已经流行这项运动了。这项运动本来在军中流行,是一种介于对抗和娱乐之间的活动,军队中利用这项运动发现人才、锻炼身体,也稍微舒解军营里的枯燥和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