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围棋:智慧的游戏(第2/2页)

和平的游戏

棋手们给围棋一个很美的称呼,叫做乌鹭——黑子像乌鸦,白子像鸥鹭,下棋就像鸟儿纷纷落在江畔。这个称呼告诉人们,小小的棋局,是个诗意的天地,而不是血腥的战场。

围棋被用于竞赛,竞赛就会有输赢,为了争得胜利,就会有争斗,和其他竞赛项目一样,围棋也要通过扩大自己的地盘,来有效地克制对方。围棋界有所谓“三尺之局作战场”的说法,虽然下围棋不是模仿战争,但兵法中的运筹帷幄、调兵遣将等与棋法也很相似,所以中国古代常将棋谱收入兵书中。

围棋对中国人的竞争哲学有出神入化的体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它是对中国竞争胜败思想的概括:第一,围棋中的胜利者,不一定是消灭对方,不一定是剥夺对方的生存权,而是平等竞赛,多得为胜;第二,围棋的胜利不是零和游戏,而是在竞争中,营造共同生存的格局。

实际上,一盘围棋结束,双方还是共存于棋盘之上,双方一般都有大片的活棋(不能被提取的棋,都是活棋,活棋有两只或两只以上的“眼”),只是双方所占的地盘或活棋的子数有差异罢了,有时输赢只有极微小的差距,这差距可以精确到四分之一子,即半目。赢了半目,也是赢。但这与其他争斗中剿灭对手的赢,却是完全不同的。

围棋的重要特点之一,一般不是通过吃子来争取胜利,这与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有很大的不同,后二者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消灭护卫,最终置对方主帅于死地,赢得“彻底”,寻求斩尽杀绝。中国象棋也是中国人喜欢的游戏,但它在深层文化方面的影响力不及围棋。

围棋有独特的胜利观。下围棋,不仅为了取胜,还是为了从中汲取智慧。中国哲学本来就对胜败有独特的理解,如老子说:“大成若缺。”胜利和失败仅一点之差,而且互相包含。不能以胜败看世界,不能以胜败论英雄,中国哲学强调,胜败无定,亏成相转。北宋王安石有诗说:“莫将世事扰真情,且可随缘道我赢。战罢两奁分黑白,一枰何处有亏成!”围棋的胜败是短暂的,没有永远的胜利者。

围棋中有一句著名的话,叫做“争棋无名局”。它表现的也是中国哲学的一种核心思想。哲学家庄子批评逻辑学家惠子只会辩论,他说:“辩无胜。”真正的智慧不是辩出来的,好辩好争,必无真胜。

围棋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和谐,围棋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双方不是对手,不是敌人,两人共成一盘棋。争奇好胜,最终并不一定会获得胜利。下棋的人,要有一颗平常心。

在围棋中,真正的竞赛是对输赢的超越。北宋天才诗人苏轼也是一位围棋高手,他谈下围棋的感受时说:“胜固欣然,败亦可喜。”

围棋是个大天地,有无穷的奥秘,真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你有多大的才能,都能在其中用上。它不是狭隘者的世界。围棋几乎是宽容的同义语,围棋是放旷自由、天马行空的艺术。

正像著名棋手吴清源所说的,围棋应该是“六合之棋”,即追求上下四方的和谐。围棋的最高境界不是冲突,而是和谐。围棋是在反复竞争中,达到最后的圆满。

用手来交谈

在中国,围棋被用来作为心灵交流的工具,围棋有一个别称叫“手谈”,就是下棋人,通过一粒粒棋子,作无声的交谈。这个称呼来自东晋佛学大师支道林。当时人们热衷于清谈高深的宇宙人生道理,而支道林用“手谈”形容他所喜欢的围棋。他认为,围棋也是一种交谈,而且“谈”的不是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是交流关乎人生的大道理。

一般来说,围棋对弈双方也是互相欣赏的人,棋逢对手,才能真正激发自己的智慧。高明的棋手时常慨叹真正的对话者“寂寥难求”。围棋名手马晓春曾说:在下围棋时,碰到对方也是欣赏自己的人,我下的每一子都是“无声的愉悦”。古代有人形容围棋对手:“共藏多少意,不语两相知。”

围棋不是确立一个对手,而是请来一位同好。围棋的“好局”是与对方一道完成的,一递一着的落子,与其说是在竞争,倒不如说在共同修建一座美妙的大厦。象棋(中国象棋、国际象棋)是从满盘开始,经过不断的吃子,最后盘中棋子越来越少。而围棋是从一个空盘开始,不断地累积,最后满盘皆子,两个人共同参与这个世界的创造。任何一方都无法单独完成。对方的一个昏着,就会坏了一局好棋。所以,下棋不光是来取胜的,而是来创造一局“好棋”的。

围棋是与一位“同好”来交流心灵,来共同创造一个“好局”,最终共同生存,达到心灵愉悦。这是中国人的围棋之道,也是中国人的竞争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