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人物 英雄与奸贼(第2/2页)

魏晋却不以成败论英雄。只要有英雄之志,哪怕未能如愿或功败垂成,也照样能得到人们的敬重。

比如祖逖(读如替)和刘琨。

祖逖和刘琨都是在西晋覆灭之际挺身而出的,也都以驱除胡族兴复神州为己任。祖逖甚至在北渡长江船至中流之时,豪气干云地敲着船楫朗声发誓:我祖逖如不能收复中原,那就让我有如这滚滚东去的江水,不再回来!

这就是所谓的“击楫中流”。

同样广为流传的是“闻鸡起舞”的故事。有一次,二十四岁的祖逖半夜听到鸡叫,便叫醒同样年轻的刘琨:这是上天在激励我们呀!于是一起到屋外舞剑。[11]

闻鸡起舞和击楫中流的故事,后来成为中国人励志的常规教材,祖逖和刘琨的事业反倒是鲜为人知的。事实上他们俩都未能实现自己的愿望。祖逖忧愤而死,刘琨被人冤杀,却像出师未捷的诸葛亮一样让人怀念。

人物比功业更重要,这是一个转变。

与此同时,对人物的追捧也由圣贤而英雄。圣贤都是道德楷模,英雄则未必。董卓不用说,曹操和袁绍年轻时也近乎无恶不作。他们俩甚至在参加婚礼的时候故意制造混乱,趁机去偷人家的新娘子。然而这样的故事却被人们津津乐道,并没有人因此而认为他们不是英雄。[12]

实际上魏晋时期英雄的概念与道德无关。刘琨便原本是风流才子,喜欢声色犬马,祖逖的行为则几近劫匪,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忠君爱国和建功立业。同样,他们把天下大乱看作扬名立万的大好时机,因半夜鸡叫而惊喜,也不奇怪,尽管这惊喜难免“幸灾乐祸”之嫌。[13]

也许,这就是“魏晋风度”了:道德评判退隐,个人价值彰显。吸引眼球颠倒众生的,不再是功业、节操、学问,而是气质、才情、风神。或者说,正因为怀疑和否定了外在权威,才有了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14]

所以,英雄可以同时是奸贼。

比如王敦。

[1]见《后汉书·许劭传》。

[2]见《三国志·武帝纪》正文及裴松之注引《魏书》、《世语》。

[3]见《世说新语·识鉴》。

[4]见《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孙盛《异同杂语》。

[5]见刘邵《人物志·英雄》,下同。

[6]见《世说新语·容止》。

[7]王粲《英雄记》(又名《汉末英雄记》)中人物便有董卓、袁绍、吕布、公孙瓒等。

[8]诸葛亮游说孙权时,便称刘备“英雄无所用武”,见《三国志·诸葛亮传》。曹操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见《三国志·先主传》。

[9]鲁肃的说法见《三国志·鲁肃传》。

[10]请参看骆玉明《世说新语精读》。

[11]以上均见《晋书·祖逖传》。

[12]见《世说新语·假谲》。

[13]见《晋书·祖逖传》史臣论赞、骆玉明《世说新语精读》。

[14]请参看李泽厚《美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