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人物 枭雄桓温(第2/2页)

简文帝就是差一点被司马睿立为太子的那个人。他也是清谈家,而且学识渊博,气度非凡,口碑极佳,就连桓温都每每感叹:朝廷中竟有这样的人物![45]

可惜桓温废立皇帝并不是为了讨论哲学,简文帝也只好打起精神与之周旋。好在桓温虽然跋扈,却总算知书达理恪守礼节,简文帝也就多少能够维持皇帝的尊严。

其实,桓温对简文帝也是有所忌惮的。毕竟,简文帝是开国皇帝司马睿的儿子,又历任穆帝、哀帝和废帝三朝宰辅,何况之前两人的关系也不错。有一次,官职还是抚军将军的简文帝与桓温一起上朝,竟执意要让桓温走在前面。桓温只好说:伯也执殳(读如书),为王前驱。

简文帝则说:无小无大,从公于迈。[46]

两句话都出自《诗经》。桓温比简文帝年长一些,因此以“伯”(哥哥)自称,但表示仍不过是王的马前卒。简文帝则暗示无论官职年龄是大是小,大家都会追随桓公。

不难想象,当时两人定是会心一笑。

可惜这样的好日子再无可能,只不过内心深处的剑拔弩张仍必须表现为温文尔雅,否则就不是魏晋风度。因此平时不善言辞的桓温为了对废立一事进行解释,竟精心准备了数百字的发言稿,然后才去见简文帝。

简文帝却不听他解释,只管流泪。

桓温也居然乱了方寸,一句话都说不出。[47]

然而枭雄并不会因为别人的眼泪就停止行动。为了排除异己夺取军权,桓温仍然提出要废掉担任太宰的武陵王司马晞(读如希),后来又要杀了他们全家。简文帝批准了前一项要求,却无论如何不肯杀人。他的批文说:此言已为朕所不忍,又岂能再付诸行动?

桓温又上表坚持。

简文帝再次批复:如果桓公认为晋的国运还久,请奉前诏执行。如果认为我朝气数已尽,朕逊位让贤就是。

据说,桓温接诏,竟汗流浃背。[48]

如此这般地相持七八个月后,简文帝驾崩,时年五十三岁。晋人给了他极高的评价:庙号太宗。

一年后,桓温也驾鹤西去,享年六十二岁。他被追赠为丞相,谥号宣武。但他盼望已久的九锡,却依然没能在临终前等来。九锡是皇帝赐给权臣的九种器物,王莽、曹操和司马昭都是加了九锡的,桓温则未能如愿。

东晋王朝却转危为安,后来还出现了一派新气象。淝水之战的胜利,就是在桓温去世十年后取得的。但这并不是因为简文帝,而是因为谢安。

[37]见《晋书·桓温传》、《世说新语·尤悔》。

[38]见《晋书·桓温传》。

[39]见《晋书·桓温传》、《世说新语·容止》。

[40]见《世说新语·识鉴》。

[41]庾翼的愿望是由自己的儿子接任,但被何充否决,并提议桓温。见《晋书·何充传》。

[42]见《世说新语·识鉴》。

[43]见《晋书·桓温传》、《世说新语·轻诋》。

[44]见《资治通鉴》卷一百三。

[45]见《世说新语·雅量》。

[46]见《世说新语·言语》。

[47]见《晋书·简文帝纪》、《世说新语·尤悔》。

[48]见《晋书·简文帝纪》、《世说新语·黜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