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禅 禅宗故事(第2/2页)

弘忍是被道信一眼看中的。当时,弘忍还只是一个随母乞讨的私生子,人称“无姓儿”。道信却看出他有慧根(领悟佛教般若智慧的天赋),应该收为徒弟。

于是道信问:小朋友,你贵姓啊?

弘忍说:姓倒是有,但不一般。

道信问:那是什么?

弘忍答:佛性。

佛性的性,当然不是姓氏的姓,不过谐音而已。然而小小年纪便能如此对答,道信不能不另眼相看。

于是又问:难道你自己就没有姓吗?

弘忍说:性空,故无。

这就是“未入佛门,已然成佛”了。因此,当弘忍为自己选择法嗣时,门槛便不可能低,甚至还只会更高。何况到此时,禅宗的江湖地位早就今非昔比,衣钵也成了暗中争夺的对象。选非其人或处理不当,后果都很严重。

弘忍的办法是竞争上岗。

按照当时的规矩,传法要作偈(Gāthā,读如记)。禅师以此指点迷津,学徒以此汇报心得,叫“示法偈”。于是弘忍对弟子们宣布:你们都各自依照本性作一偈来。谁的偈最有觉悟,我就把衣钵和佛法传给谁。

结果,很快就有人交了作业──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弘忍深感失望。[13]

没错,又是菩提树,又是明镜台,还要时时防止“精神污染”,请问这是“四大皆空”,还是“到处都有”?说得难听一点,此偈几乎要算尚未入门。

作偈的是神秀,神秀非同一般。从小饱读诗书的他,入寺以后从砍柴挑水做起,这时已位居上座(Sthavira,得道高僧),担任可以为受戒者传授礼仪的教授师。弘忍圆寂后,他继承遗志大开禅风,成为禅宗北宗的开山祖师,九十多岁时还被武则天请到洛阳,史称“两京法主,三帝门师”(两京即长安、洛阳,三帝即中宗、睿宗和武则天)。

弘忍却没有把衣钵传给神秀。除了失望以外,他也在等另外一个人,看看这个人能否交出更漂亮的作业来。因为弘忍对他已有感觉,甚至这次考试就是为他而设。尽管那人此刻还是没有剃度的行者,正在厨房里服役打杂;也尽管弘忍很清楚,他的决定可能会使佛教的江湖不再平静。[14]

那么,弘忍看中并且等待着的人是谁呢?

惠能。[15]

[6]灵山即灵鹫山,是佛祖生前说法的地方。

[7]天花乱坠的故事,见(宋)张敦颐《六朝事迹编类》;顽石点头的故事,见释慧皎《高僧传》。《词源》称:佛祖说法,感动天神,诸天雨各色香花,于虚空中缤纷乱坠。但未注明出处。

[8]事见《五灯会元》卷一。原文为:世尊(佛祖)在灵山会上拈华(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伽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9]据说,释迦牟尼涅槃当年,摩诃伽叶即召集阿难陀等五百人,诵出经、律二藏,史称第一次结集。

[10]见《五灯会元》卷一,《景德传灯录》卷三,亦请参看《六祖坛经·决疑品》。

[11]袈裟的来历见《景德传灯录》卷一,钵盂的来历见《旧唐书·神秀传》。

[12]这十六个字的意思是:内传正法以印证如来佛心,外传衣钵以表示师承不妄。

[13]以上故事见《五灯会元》卷一,《景德传灯录》卷三。

[14]关于这次考试的初衷,以及弘忍在心里是否已经内定惠能,历史上并无明确说法。但据《六祖坛经·行由品》,考试前弘忍曾到厨房对惠能说:我认为你的见解可用,但恐怕有恶人害你,所以不跟你说话,你知道吗?然后就有了考试。如果弘忍没有发现惠能的非凡之处,以神秀的学问和地位,法嗣本该是他,他也没有竞争对手,完全犯不着提出作偈的要求,更犯不着让全寺僧人都来参与。因此,弘忍很有可能一眼就看中了惠能,却不敢造次,也没有完全的把握,这才有了后面的故事。不过,《六祖坛经》只是惠能派系的一面之词,历史真相未必如此,请读者无妨姑妄听之。

[15]惠能或作慧能,范阳(今河北涿州)人,俗姓卢,因父亲被贬流放而至新州(今广东新兴),丧父后又随母亲迁到南海(今广东南海),二十四岁时受好心居士赞助到蕲州黄梅双峰山从五祖弘忍学佛。以下所述惠能故事见《六祖坛经·行由品》,《五灯会元》卷一,《景德传灯录》卷三。另据丁福保《六祖坛经笺注》载惠能门人法海为《六祖坛经》所作之序,惠能之名系儿时高僧所取,意思是“惠施众生,能作佛事”。据此,则惠能本名卢惠能,正如悟空本名孙悟空。惠能并非弘忍所赐法号,也不能写成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