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禅 否定之否定(第2/2页)

据齐白石画作。赵州从谂(778-897)留下了不少意味深长的禅林公案,以“庭前柏树子”最为著名,完整的偈子是:出入云闲满太虚,元来真相一尘无。 重重请问西来意,唯指庭前一柏树。

于是便有人问:柏树子也有佛性吗?

赵州说:有。

那人又问:什么时候成佛?

答:虚空落地时。

那人再问:虚空什么时候落地?

答:柏树子成佛时。[32]

请问,这是回答了呢,还是没回答?

当然是回答。

其实,棒喝,胡说,呵佛骂祖,都是为了直截了当地破执。因为众生执迷,无非由于总认为有某种东西不能不“死认”。死认就执著,就不觉悟。为了破执,只好壮士断腕以身试法,拿佛、祖、经开刀。擒贼先擒王,树倒猢狲散。最神圣的都可以不当回事,还有什么可执著的?就连“我”也可以否定,比如马祖道一的法嗣兴善惟宽。

有人问兴善惟宽:狗也有佛性吗?

兴善惟宽说:有。

那人又问:和尚你有吗?

兴善惟宽说:我没有。

那人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为什么你没有?

兴善惟宽说:我不是一切众生。

那人便问:既然不是众生,莫非是佛?

兴善惟宽说:我不是佛。

那人又问:既不是佛,也不是众生,那是什么东西?

兴善惟宽说:也不是东西。[33]

话说到这个份上,已经无话可说。什么都已否定,也就什么都不必否定。吃饭睡觉可以有,娶妻生子可以有,建功立业可以有,升官发财可以有,君臣父子、三纲五常、修齐治平等等当然更可以有。与世俗生活不矛盾,与皇权政治不矛盾,与儒家伦理也不矛盾。一切问题,通通解决。

是为“否定之否定”。

自我否定之后的佛教站稳了脚跟。与此同时,它也完成了自己的中国化,不再是外来的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而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没有这一步,就不会有影响世界的大唐文明,也没有中国人的习惯思维方式。这里面的种种原因和奥秘,正是我们要继续探讨的。

[26]丹霞天然事见《五灯会元》卷五。

[27]临济义玄语见《临济录》,德山宣鉴语见《五灯会元》卷七。

[28]见《五灯会元》卷七。

[29]见《五灯会元》卷十一。

[30]见《中论·观涅槃品》卷二十五,转引自黄心川《印度佛教哲学》。

[31]见《五灯会元》卷七。

[32]见《五灯会元》卷四。

[33]见《五灯会元》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