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胜败有凭(第3/4页)

* 有人说三国时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无论是哪一个集团,他们的麾下都有很多谋士和才子,这些谋士的谋略直接影响着事态的进展。在袁绍手下也不乏这些谋士,他们的聪明才智完全不亚于曹操集团的谋士们,这对于袁绍来说无疑又是一张王牌,那么袁绍是如何出牌的呢?足智多谋的谋士们会给袁绍带来些什么呢?

谋臣有毛病,主帅没名堂,这就是袁绍集团的状况,这已经是很糟糕了,更糟糕的是这一伙人他还要窝里斗。本来指挥一场战役,要开一个军事会议,在这个会议上应该是各尽其言,言者无罪,每个人都把自己想说的话尽情地说出来,然后再做一个决策。而同一个集团的人,或者说同一个团队的人在工作当中有意见分歧那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能因为工作意见的分歧造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紧张,我们应该是会上畅所欲言,会下团结合作,这样一个团队才是战无不胜的,是不是。袁绍不是这样啊,为了打不打这场战争的事情分成两派,会上吵得一塌糊涂以后,会下主张战争的就跑去根袁绍打小报告,说请主公要注意一下沮授这个人,沮授这个人是不是权力太大了一点,袁绍一想是啊,他是三军的监军啊,权力太大了,意见又老和我不一样,削去沮授的军权,不同沮授的意见。沮授没有办法说,既然如此那我辞职行不行?不准辞职,跟我走吧。沮授在跟着袁绍过黄河的时候他说了这样一句话,他说滔滔黄河啊,我恐怕是再也回不来了!果然,官渡之战失败以后,袁绍只顾自己逃命,不管沮授的死活,沮授跑不掉啊,被曹操俘虏,这是他们窝里斗。

袁绍的谋士窝里斗,袁绍的家庭闹家务。袁绍有三个儿子,长子袁谭,中子袁熙,小子袁尚,袁绍喜欢谁呢?袁尚,为什么呢,因为袁尚长得漂亮,于是决定立袁尚为接班人。因为大概袁绍这个人也是一表人才,是一个帅哥,然后他三个儿子当中小儿子最帅,于是袁绍就认为老帅哥的接班人那就应该是小帅哥,荒唐嘛,这不是荒唐嘛!但是他这个话说不出口啊,他怎么办呢?他说这样吧,三个儿子一个外甥,我就把我这四州分了,他不是冀州、青州、并州、幽州吗,把小儿子袁尚留在自己身边住在冀州,然后剩下的三个州一个州派一个人去,袁谭,袁熙,高干是个外甥。沮授又反对,沮授说主公你怎么能这样做呢?俗话说“一兔走衢,万人逐之”,怎么意思呢,就是一个兔子,它跑到十字路口,大家都来抢;“一人获之,贪者悉止”,如果一个人拿到手,大家都不抢了。你现在这个做法等于是把这个兔子放到十字路口来了,能不窝里斗吗?袁绍又不听,结果他死了以后他的长子袁谭和他的三子袁尚两个人就打起来了,他的谋士也分裂成两派,自相残杀,省了曹操不少功夫。这是袁绍的又一失,叫做组织上失和。

那我们现在来看看袁绍,政治上失利,道义上失理,战略上失策,指挥上失误,用人上失当,组织上失和,有此六失,还不失败,那才叫天理不容。这个结局早在曹操的预料之中,当时袁绍十万精兵南下,来势汹汹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是打不赢的,只有曹操神情自若。曹操说,袁绍是我的老朋友,我太了解他,他这个人的特点是什么呢?野心大,智慧少,态度凶,胆子小,刻薄猜忌,人缘不好,他那个地方,他那个集团“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虽然他土地很广,军队很多,粮草丰足,那不过是给我做后勤部长罢了。曹操到底是袁绍的老朋友,他真是把袁绍看透了,袁绍这个人政治上短见,军事上弱智,组织上低能。

* 袁绍接连在政治、道义、战略等方面的失误导致了他最终的失败,那么与曹操曾经是儿时伙伴的袁绍为什么会在这些方面屡屡败给曹操呢?根据史书记载,袁氏家族“四世三公”,故吏门生遍于天下,政治影响根深蒂固,再加上袁绍青年时期就乐于结交各个层次的英才,个人威信很高,后来又被推举为讨伐董卓的盟主,是一个非常有才能的人。然而让人奇怪的是,有如此家族背景和社会威望的袁绍为什么会接连败退呢?袁绍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当然你说这个人他一点能耐和个人魅力都也没有那也不符合事实,他要是一点都没有的话他怎么弄出这么大动静来呢?应该说袁绍这个人其实还是有本事的,也是有魅力的,他最大的成功在于他利用他家族四世三公的这样一个政治资源,把袁氏家族的事业推向了一个顶峰。这是袁绍了不起的地方,他没有像后来的清朝八旗子弟一样躺在父辈的成就上吃老本,他是在祖辈父辈开创的基业上发展壮大了,袁绍的最后的成就、名声、地位都超过了他的父辈和祖辈,这是袁绍了不起的地方,需要肯定的地方。但是他在关键时刻却表现出愚蠢、固执和狂妄,他的愚蠢、固执和狂妄是三位一体的,他因为愚蠢而固执,因为固执而狂妄,又因为狂妄而愚蠢。他狂妄,所以他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所以他固执;因为他固执,他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所以他愚蠢;因为他愚蠢,他不知道自己的分量,因此他狂妄。所以袁绍的失败归根结底是为人的失败,做人的失败,性格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