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 英雄之志(第3/4页)

这个就叫做料事如神啊!果然曹操的军队出发以后,刘备就建议刘表说我们现在趁虚而入,赶快打到许昌把皇上接到我们荆州来,就是襄阳,我们就挟天子以令诸侯了。刘表说,啊,等等吧,看看吧,想想吧,他不动弹刘备是没有军队的,刘表不派兵刘备就没有办法。等到曹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乌丸干掉了以后,班师回朝的时候,刘表才来找刘备说哎呀,兄弟,这个事好像是,你看这个我错过一次机会了。唉,刘备拿这个不争气的宗室——都是他们刘家人嘛——没有办法,只好说,啊,也没有什么关系啦,现在我们反正是一个战争年代,机会多得很,这个,只要下回咱不错过了就行了啊。其实刘表哪里还有机会啊?建安十二年曹操平定了乌丸,十三年就来打刘表,曹操是建安十三年七月出兵打刘表的,八月份刘表就死了,他哪里有机会?没有机会。这就是郭嘉的料事如神。?

那么我们现在就知道郭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了,他是什么呢?他是看透了人。他最早看透了袁绍,他知道袁绍成不了大气候,他投奔曹操;他后来看透了吕布,曹操征吕布的时候,眼看就要胜利的时候曹操准备撤兵,郭嘉要他打下去,把吕布灭掉了;他看透了孙策,这个故事以后我们再讲;他看透了刘表,他几乎把曹操所有的敌人都看透了,而且他也看清了自己的主人。郭嘉去世以后,曹操上表朝廷要表彰郭嘉、奖励郭嘉,曹操说了这样的话,他说每次重大行动之前,我曹操往往决定不下来,都是郭嘉当机立断,所以平定天下郭嘉的功劳是最大的。也就是说在每次重大的军事政治行动之前都是郭嘉替曹操出谋划策,而且做出决定,那么郭嘉能够这样做,是因为他把曹操看得很清楚,他知道曹操是一个能够接受、采纳正确意见的人,如果是像袁绍那样刚愎自用、像袁绍那样嫉贤妒能、像袁绍那样犹豫不决、像袁绍那样自以为是,郭嘉的智慧又有什么用呢?你要知道郭嘉出的是险招啊。曹操和袁绍在官渡打仗的时候,孙策准备从南面袭击曹操,也是到许昌去抢皇帝,也是郭嘉断定他不会来。?

*?现在我们知道,郭嘉对于曹操来说确实非常重要。郭嘉来到曹操身边后,曹操一路凯歌,伐吕布、战袁绍、征乌丸,一切都很顺利,成功地平定和统一了中国北方,这里面郭嘉的建议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按理说,像郭嘉这样聪明绝顶的人该不会看不透刘备吧,那么,郭嘉对刘备是什么态度呢??

在对待刘备的问题上曹操集团是有两种意见的,一种意见主张杀了刘备,还有一种意见认为不能杀刘备,郭嘉的态度记载在《三国志?郭嘉传》裴松之的注里面,裴松之并列了两种郭嘉的意见。第一种是《魏书》上说的,说曹操去找郭嘉,说现在大家都说刘备这个家伙那不是个什么善类,放在我这儿肯定是要给我惹是非的,要我杀了他,你觉得怎么样?郭嘉说,明公你手提三尺宝剑,起义兵,诛凶暴,你靠的是什么?诚信啊,你靠的是诚以待人才有今天,现在刘备一个英雄走投无路来投奔我们,我们如果杀了他,天下人会怎么想呢?所以郭嘉说,不能随便杀: “以一人之患,绝四海之望,请明公慎之。”

另一个记载是《傅子》,《傅子》这本书里面讲曹操放刘备,郭嘉赶快去找曹操说,刘备这个人放不得的,因为他是英雄,他放出去肯定他要闹出些动静来,郭嘉说: “一日纵敌,数世之患,宜早为之所。”

敌人放走了以后后患无穷,明公你要早做安排。也就是说有人要杀刘备郭嘉说杀不得,有人说要放刘备郭嘉说放不得,所以裴松之的注说,这两个是相反的啊。其实不相反,是一致的。为什么这样说呢?郭嘉从来就没有说要杀刘备,郭嘉说的是“宜早为之所”,就是刘备这个人你一定要早做安排,安排不等于杀啊,在这个问题上我同意周泽雄先生的观点,周泽雄先生说郭嘉的主张是既不能杀、也不能放,怎么办?软禁,你把他软禁起来嘛,,既不丢失人心,又不放跑敌人。但是很奇怪的是曹操这回怎么好像没领悟啊,这也可能这个事情实在太敏感了,郭嘉不便说穿,没有把软禁这两个字说出来,只是说你早做安排,曹操也不知道一个什么原因他就没明白。当然了,就是曹操也好、郭嘉也好,都是人不是神,他再料事如神他也算不到六年之后隆中会走出来一个诸葛亮,这是他算不到的,这叫做人算不如天算。

*?刘备有了诸葛亮,三国的历史就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刘备的事业越做越大,最终三分天下,建立了蜀国的基业。而郭嘉辅佐曹操,也使曹操的事业一帆风顺,成功地平定和统一了中国北方。所以,诸葛亮和郭嘉对他们的辅佐对象来说都非常重要,那么,在他们身上有什么共同之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