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 江东基业(第2/4页)

孙策和项羽不同的一点还在于他善于用人,大家听过我讲汉代风云人物的都知道,项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不会用人,刘邦后来做了一个总结嘛,说项羽就一个范增,还不会用,他哪儿有不失败的呢?但是孙策很善于用人,孙策的手下有很多的人才,当然有一些是他父亲给他留下来的,比方说程普、黄盖啊,但是他自己也招募了一些人才,吸引了一些人才,比方说周瑜,比方说张昭。张昭是一个很有文采的人,很能干的人,而且写得一笔好字,所以张昭到了孙策那里,孙策让他当秘书长,把军务政务都交给张昭。所以当时甚至到这种程度,就是北方的那些文人、士大夫、那些名士都只知道江东有一个张昭,不知道江东有一个孙策,给江东写信总是把这些功劳都归于张昭。张昭接到信他就紧张啊,这个事情怎么办呢?我把这些信给他看,好像我在炫耀自己,我不吭气瞒着孙策那我更加说不清楚了,好像我有个人野心,很为难。  孙策知道了以后哈哈大笑,孙策说:你们知不知道齐桓公啊?齐桓公当年是把所有的军务政务都交给管仲啊,而且称管仲为仲父,就是叔叔,手下的人到齐桓公那请示工作,齐桓公说你去问我叔,再来请示工作,他说你去问我叔。旁边就有一个人说齐桓公了,一则告仲父,二则告仲父,为君其易乎?你有什么事你就问管仲,有什么事问管仲,你这个国君也当得太容易了吧?齐桓公说什么呢,这个当国君说容易也容易,说难也难,没有仲父之前我是很难的,有了仲父以后我就不困难了。他说国君有难有易,有劳也有逸,劳在什么呢?劳在找人,国君辛苦在什么地方?辛苦在寻找人才,一旦找到了人才他就安逸了。孙策把这个故事讲了以后对周围的人,也对张昭说:“一则仲父,二则仲父,而桓公为霸者宗,今子布贤,我能用之,其功名独不在我乎?”所以齐桓公成就了霸业,张昭就是我的仲父啊,张昭就是我的管仲啊,我有了张昭难道我就没有功劳吗?难道我就没有名声吗?哈哈大笑,非常大气,非常聪明。你要知道一个做臣下的人他最害怕的是什么呢?功高盖主,或者准确地说他最害怕被认为功高盖主,尤其是怕被他的君主认为他功高盖主。因为我们知道很多人杀功臣,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功高盖主啊,赏无可赏。而孙策非常清楚地知道,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人才来辅佐自己,要让这些人才尽心尽力必须解除他们的思想负担。那么这个故事孙策就等于告诉大家,在我这里是不用害怕功高盖主的,我不怕你们功高盖主,你们也盖不了我,所以非常大气,而且聪明。

那么这样的一种作风就使得孙策这个少年英雄英气逼人,充满了人格魅力,也使他和其他的英雄惺惺相惜,比方说太史慈。太史慈原来是刘繇的部下,而刘繇是和孙策打仗的。有一次他们狭路相逢,孙策这边带了十三个人,太史慈只有一个人,那你敢跟我单打、单挑吗?单打独练,行啊!两个人就打起来了,短兵相接的时候,就发展到近乎肉搏,这个时候孙策手快,一把把太史慈背上戟拨下来了,太史慈也手快,一把就把孙策的头盔拿下来了,他们有过这样一段遭遇,当然后来大部队来了以后两个人就分开了。那么在后来的一次战斗中太史慈做了孙策的俘虏,那么孙策听说太史慈被俘了以后,就走上前去亲自为太史慈松绑,然后拉着他的手说:太史兄弟,我们又见面了,我问你个问题,如果我做了你的俘虏会怎么样?太史慈说:那就不好说了,那可不一定。孙策就笑:行了,行了,我们也不要打了,我们合作吧,共计大事。那么从此太史慈就成为孙策手下的一员战将,太史慈他是一个英雄啊,就连曹操都是非常想得到太史慈的,当时曹操给太史慈寄了个包裹,太史慈打开一看,里面装了一味中药,大家猜猜是什么药?当归,就是该回来了,但是太史慈一直跟着孙策,后来又辅佐孙权。 * 孙策人称小霸王,作战非常骁勇,但是他并不是像《三国演义》中所描述的性急少谋。易中天先生认为,历史上的孙策是一位不怕功高盖主而且非常自信的英雄,像周瑜、张昭等江东重臣都是他聚拢来的,这为江东基业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很好的人脉基础。除此以外,孙策还有什么优点,又有什么缺点呢?

孙策的优点除了自信以外,还有讲政治,有两件事情可以说明孙策讲政治。第一个就是袁术称帝的时候,孙策和袁术翻脸。我们知道孙坚原来是袁术的部下,所以孙策继承了父亲以后,他也归了袁术,应该说袁术对他还算可以,也仅仅是可以而已,也不是多好,总归算是袁术的旧部。但是袁术公然称帝,孙策马上就跟他袁伯伯断绝关系。当然这里面也有个人恩怨,因为袁术这个人说话不算话,多次对孙策封官许愿,到了事后他又不兑现,孙策有怨气。另外孙策反对袁术称帝也未必是他多么忠于大汉王朝,这个我们也要说清楚。但是孙策能够不稀里糊涂地跟着袁术跑,这个说明他有政治头脑,这是第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