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 力挽狂澜(第2/4页)

鲁肃,为什么是鲁肃呢?因为鲁肃是江东集团政治路线和政治战略的设计师。看过《隆中对策》这一集的观众朋友们都还记得,鲁肃在建安五年的时候就有一个东吴版的“隆中对”,鲁肃在这个东吴版的“隆中对”里面提出来的战略是保江东而观成败,先三分而后一统,这是他给孙权做的规划。这个规划包括三步:第一步,保住江东集团的既得利益,这是你的根据地你不能丢了;第二步,夺取荆州和益州,和曹操划江而治;第三步,在适当的时候北伐,一统天下,称王称帝。所以鲁肃对于江东集团未来的发展是有一个成套的这样一个想法。那正是由于这样一个原因,鲁肃才主张孙刘联盟。因为鲁肃的这个战略规划的实现有一个前提,就是荆州必须在刘表的手上,因为鲁肃的三分是孙权、刘表、曹操,但是刘表死了啊,刘表死,荆州不是落在刘备的手上就是落在曹操的手上,所以鲁肃这才急了,才亲自跑到当阳去见刘备。所以这个时候,孙权和刘备如果不能够形成联盟,诸葛亮着急,鲁肃他也着急,他甚至更着急。

那么妙在什么地方呢?历史有时候是很好玩儿的,它好玩在什么地方呢?正在这个节骨眼上,曹操莫名其妙地写来了一封信,帮了鲁肃的大忙。曹操这封信怎么写的呢?曹操这封信是写给孙权的,他说:“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他说近来老夫奉皇上和朝廷的命令来讨伐那些有罪的人,老夫的军旗往南方一指,刘琮那小子就把自个儿的手捆起来了,投降了。“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现在老夫又整治了八十万水军,准备和孙权孙将军您在您待的那个地方打打猎。好大的口气,据史书的记载,这封信送到江东的时候几乎是所有人都大惊失色。曹操的这封信是本案的一个关键,因为它是这个事件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我们知道曹操顺江东下是打刘备的,但是如果曹操写了这封信,那么他顺江东下那就是打孙权的,曹刘战争就变成了曹孙战争,这个很重要啊,很关键的。因为在此之前孙权完全可以隔岸观火,作壁上观,因为打的是人家,现在打到自己头上了,那你还能够袖手旁观吗?不能够啊。所以我们就很想弄清楚三个问题:第一,曹操是不是写了这封信?第二,曹操为什么要写这封信?第三,曹操这封信是什么时候送到孙权手上的? 曹操这封信很可疑,因为这封信不见于《三国志》的正文,就是陈寿写《三国志》的时候没有收录这封信,记载在什么地方呢?《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江表传》是晋代人的作品,它的作者叫做虞溥,后来由他的儿子虞勃献给了晋元帝,那么它成书在《三国志》之后,陈寿当然看不到。但是,如果当时曹操当真写了这么一封信,应该说是件大事,陈寿怎么会不知道呢?这是一个可疑的地方。第二,曹操这封信写得蹊跷,他为什么要写这封信?当时曹操南下东征的时候,据《三国志程昱传》的记载,刘备跑到了孙权那里,而曹操的谋士们都认为孙权会杀了刘备,只有程昱说不会。也就是说曹操这个时候对形势的估计无非两种,一种是孙权会杀了刘备,这用不着写封信给孙权啊;还有一种是孙权和刘备会联合起来,那就更不能写这封信了,为什么更不能写这封信呢?因为你写这封信起到的作用只能是促使他们的联盟。所以有人说这是一封恐吓信,为什么说是恐吓信呢?你看曹操的话是怎么说的,今治水军八十万众,这曹操的陆军和水军加起来他也没有八十万,他哪来的水军八十万?这明明是虚张声势嘛。当然古人这个算兵力从来就是虚张声势的,比方说十万人号称二十万。但是你打一个折扣,四十万水军也是不能的,这是虚张声势,虚张声势的目的是什么呢?恐吓,恐吓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跟孙权说你小子可注意了啊,老夫现在要拿下荆州干掉刘备,你别插手,一边待着去,你要乱插手的话,八十万水军,啊,老夫不是好惹的。

那么恐吓信的这个说法当然也有道理,不是没有道理,问题是他这样做会不会适得其反呢?当时他的重要谋士程昱就断定,刘备和孙权会联合起来,他的道理是孙权虽然很英雄,但是这个时候没有什么威望;而刘备是公认的天下枭雄,又有关羽和张飞那都是万人敌。孙权肯定要利用刘备这个力量,而刘备走投无路了也肯定要依靠孙权,所以他们非联合不可。就算没有程昱的这个话,根据曹操的一贯做法他也不应该这样。看过前面节目的观众朋友们一定记得,当时袁尚和袁熙两个跑到辽东去投靠公孙康,手下的人都主张曹操去打,曹操说用不着打,他们是同床异梦的,你要把他们逼急了他们就结成死党,我们要放他一马他们就窝里斗,等着公孙康把袁尚和袁熙的人头给我送来,结果公孙康果然把这两个人的人头给曹操送来了。那么曹操这一回为什么不像上一回一样,等着孙权把刘备的人头给他送过来呢?他为什么要采取一个相反的做法,去逼一下孙权,激一下孙权,逼得他们两个结为死党呢?就曹操的一贯作风来说他也说不通啊。而且曹操这个时候至少他会有这样一个想法,就是希望孙权能够像袁绍和刘表那样对待刘备,怎么样对待呢?供养起来,束之高阁,那也行啊,为什么要逼他们联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