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 命案真相(第2/5页)

有那么一丁点。什么事呢?就是当时有一个叫杨训的人写了一封表章给皇帝,写表章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曹操做了魏王,那么他封了魏王以后,这个杨训就给皇帝写了一封表章,对曹操极尽歌功颂德之能势,歌颂曹操。这个事情就在朝廷上就引起了反响,就说杨训这个人是个马屁精,这样子拍马屁太不像话了。议论多了以后就议论到了崔琰的身上,说崔琰你看你作为一个组织部长,或者说干部部长,你是负责选拔官员的人,你怎么选了这么个马屁精呢?是不是你失职啊?这个事情既然牵扯到崔琰,崔琰就要来过问一下了,就跟杨训说你把你写的那封表章拿过来我看看,让我看看到底你写了些什么东西,拍了些什么马屁。看完以后崔琰回了一封信,原文是这样的:“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之。”就这么一句话,这句话就成了他的死因了。

那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句话,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我们把它翻译过来就是:你写的那篇文章我看过了,事情还可以嘛,时间啊时间啊,随着时间的迁移,情况是会发生变化的。直译过来这段话就这个意思,那么这段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认为,崔琰是支持了杨训,是在反击那些批评的人。就是你杨训上了这封表章歌颂曹操,这个事情还是可以的,随着时间的变化,情况会发生变化,虽然现在大家都批判你,将来大家会理解的。你可以这样理解,按照陈寿的观点,这封信就是这样理解。

但是崔琰写给杨训的这封信,又被告密告到曹操那。这个告密的人就是另一种理解了。就是说,你歌颂曹操的文章我看过了,他曹某人做的那些事情还算可以嘛,时间啊时间啊,随着时间的变化,他曹某人的情况也会变的嘛。这就完全是另一个意思了,对不对。所以曹操看到这个报告以后非常愤怒,曹操说什么呢?他说,“事佳耳”,“而已”嘛,这个“耳”它不是好词啊,这个崔琰不恭。下一道命令,判处“髡刑输徒”。什么叫髡刑输徒呢?就是把头发剃掉,然后去做苦工。

这种处分对于崔琰这样的人来说是很重的。我前面讲过崔琰是一表人才,道德高尚,也很看重自己的形象和名誉的人。你把这样一个人把头发一剃掉,穿个破衣服去做苦工,对他是极大的羞辱。但是崔琰很坦然了,神色自若,没有任何或者说愤怒啊、或者说是抱怨啊、或者是悲哀、郁闷啊,都没有。那也就是说,“髡刑输徒”这个处分并没有打击了崔琰。于是曹操就派人去说了:是这样吗?三天以后,我们来听消息啊。三天以后,曹操派人跑去看,崔琰还是神色自若,没有任何异常表现。所以曹操就说了这么一句话,当然这不是正史里面的,这是裴注里面的,根据裴注里面的材料,当时曹操说了这么一句话:崔琰什么意思啊?难道还要本王亲自动手吗?马上就有人把这句话传给崔琰,崔琰听了以后点点头说:啊,这就是我的不对了,我没有想到曹公是有那个意思。好吧,自杀了,崔琰就自杀了。

* 崔琰之死,再次显示了曹操的生性猜忌。而且,此时年龄已过六十的曹操,简直有些疑神疑鬼了。他将崔琰信中的“时乎时乎,会当有变之”这句话理解成变天的征兆,崔琰因此被冤杀。这句话,明明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但当时崔琰为什么没有申辩?曹操又为什么不去询问一下呢?曹操再怎么着也不至于神经错乱,难道他真的老糊涂了吗,还是另有隐情?历史上对崔琰的死因是怎么看的?易中天先生又是怎样分析的呢?

这个事情不用分析,谁都明白这是一个大冤案。而且曹操的所作所为近乎歇斯底里。有人说曹操现在野心膨胀,权力也大了,为所欲为,想怎么着就怎么着,是有这个因素。但是曹操再怎么着还不至于神经错乱,还没到神经错乱的份上。那么他杀崔琰,总归会有他的原因。第二个,这个事情明明是冤枉的,刚才我讲过了对不对,那段话可以有两种解释的,崔琰为什么不答辩呢?他一句都不给自己申辩,这又是为什么呢?崔琰的死《三国志》是有结论的,陈寿给的结论是四个字叫做“恃旧不虔”。什么叫恃旧不虔?就是仗着自己是老朋友,态度不好,不虔诚。而且举了例子,比方说许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死的,比方说孔融,就是由于这个原因死的,这是陈寿的观点。但是我觉得,这个说法可以讨论。

那么曹操为什么要杀崔琰呢?我认为有三种可能:第一种叫做神经过敏。因为你知道曹操从如萧何故事,到封魏公到晋魏王,他一步一步,不管他主观愿望如何,在大家看来他就是要篡汉的,这几乎是普遍的看法。而且持这种看法的人往往是那些道德高尚的正人君子,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维护现任的皇帝,维护现王朝,这是所谓正人君子要坚守的道德;崔琰恰恰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所以曹操神经过敏,认为崔琰的那封信说的就是将来他曹某人要倒霉,他是这样的意见。那问题是崔琰为什么不答辩?他解释一下,我说的是支持你的,不就行了嘛,表个态就行了嘛,表个忠心不就行了吗。我觉得有两种可能,当然是猜测了,一种叫做不屑于,一种叫做用不着。什么叫不屑于啊?就是崔琰他因为是一个真正的正人君子,是一个地位也高,品德也高,人又漂亮的这样一个人,他可能就会想我堂堂男子汉大丈夫,要杀就杀呗,任杀任剐呗,我申辩什么啊?不申辩,这是一种可能。还有一种就是崔琰早就预料到曹操不会放过他,用不着申辩,申辩也没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