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 夺嫡之争(第2/5页)

* 据史书记载,曹彰性格刚猛,善于作战,曾为曹操扫平四方,立下过汉马功劳。但是由于曹彰只是想当一个将军,而最先被筛选了出去。因为曹操选择接班人第一个标准,就是寻找一个善于搞政治的人。那么曹操在曹植和曹丕之间又是如何选择的呢?

* 通过刚才易中天先生的分析可以看出,曹操很清楚他要选的接班人是一个政治家,而不是一个军事家,而曹彰作为一个将才,征四方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要治国的话,曹操就很不放心了,于是曹操的太子人选范围就缩小到曹植和曹丕。在这二者之间,很多人都认为曹操首先选的是曹植。那么,曹操为什么要首选曹植呢?

两个理由,第一个是曹植有才。曹植确实是有才,曹植小时候就很能写文章,很能写辞赋。据说有一天,曹植很小的时候,曹操读到曹植的文章,就问曹植,这个文章写那么漂亮,是不是人家帮你写的?曹植马上跪下来说,发言为诗,下笔成章,文章就是要自己写,为什么要别人写啊?那不相信父亲可以考我嘛,我当场写。确实很有才。曹操也确实很喜欢曹植,这个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我认为,恰恰因为曹操喜欢曹植,反倒证明了曹植不可能被选为太子,此话怎讲?

我们要弄清楚古人立储的原则。因为我们知道,在古代政治制度是君主的世袭制,君主是要世袭的,传给儿子或者是兄弟。那么选谁?有四个选项,叫做:立嫡、立长、立贤、立爱。什么意思呢?就是古代的君王,或者类似于君王君主吧,曹操这样的,他们实行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多妾制,那么只有妻才是正室,才可以和丈夫相匹配。所以妻生的儿子叫嫡子,妾生的儿子叫庶子,选接班人的时候首先要从妻的儿子当中去选,这叫做“立嫡”。那么如果有好多嫡子,都是正妻生的,选谁呢?选年纪最大的,这叫做“立长”。甚至没有嫡子,都是庶子,你也要立长。这叫做立子以嫡,或者立子以长,不以贤,就是不是看谁才能最好。那么如果这两条原则你不能遵守,退一步,“立贤”也是可以接受的,因为你选了一个最能干的,还是对大家有好处的,这个社会舆论或者是其他的人都还能够接受。最不能接受的是“立爱”,就是你喜欢哪个儿子就立哪个儿子,这是最不能接受的。想当年汉高祖刘邦本想立的太子是戚夫人所生的儿子赵王如意,满朝反对,最后还是立了吕后生的刘盈嘛,就是刘邦那么牛的人,他也拗不过这个东西。所以你立曹植有立爱的嫌疑。当然有人说了,曹操这个人,他也不按常理出牌,是吧,也讲不清楚。对,没错,但是曹操也还没有到讲不清楚到硬要和这条原则对着干的地步,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有人说曹操立曹植,不是立爱,是立贤,因为曹植有才嘛。但是我们也要分析,曹植是有才,什么才?文才。文章写得好,诗写得好,赋写得好,不等于国家治理得好嘛,是不是,选储君不是选作协主席啊,对不对?如果说他魏国选一个作协主席,我觉得曹植那当之无愧。是,曹植二十三岁的时候,曹操是跟他有一番谈话,说儿子啊,我二十三岁的时候,我就当了顿丘令,我那个时候所作所为到现在都不后悔,现在我留你守邺城,你要好自为之。那么曹植是不是好自为之了,我们不知道,但是看来表现是不错的,因为《三国志·曹植传》后面一句话是:“几为太子者数矣”,就是好几次差一点都被立太子,说明他表现还是不错的。但是应该说没有突出表现,因为如果有突出表现的话,史书上一定有记载,它瞒不住这个事情。而且从逻辑上讲,也不大可能有突出表现,因为曹操在啊,曹操太强了,他那个儿子几乎没有什么机会来突出表现。这是一个问题。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曹植如果是表现得非常好,他最后为什么变差了,变得不好了?这个地方《三国志》记载用了春秋笔法,语焉不详,含糊其辞,给人的感觉是好像在隐瞒什么东西。它的话说得非常简单,是这样说的,说曹植的表现和曹丕的表现刚好相反,曹植的表现是什么呢?“任性而行,不自雕励”,就是曹植非常任性,不检点自己,不约束自己。曹丕的表现是什么呢?“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就是曹丕他很工于心计,用各种各样的权术来处理人际关系,把自己掩藏起来,不露出自己的真面貌,夹起尾巴做人。结果曹操越来越喜欢曹丕,越来越不喜欢曹植。那么这可能是个原因,而从这里我们也看出这两个人的性格的不同,对吧。

那么就我们来看,大家一般人来看,如果让各位来选的话,我估计很多人会选曹植。因为曹植可爱啊,率真啊,坦诚啊;而曹丕心里头不知道藏着什么鬼主意,像曹丕那样御之以术、矫情自饰的人,不但是不可爱,而且还有点可怕,因为你搞不清楚他在想什么。但问题在于曹操现在不是要评选“谁是最可爱的人”,他要选择的是“谁是最可靠的人”。什么可靠?政治上可靠,政治上可靠是什么意思?保证他曹魏政权代代相传。而他曹魏政权这个时候是不稳固的,对不对,那边还有两个敌人,一个孙权,一个刘备,朝廷内部也在闹哄哄的,他这个时候就不能选一个任性的人、一个坦诚的人、一个性情中人,他得选一个工于心计的人,才能保证他这份家业传下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