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 非常君臣(第2/4页)

我们就要弄清楚刘禅为什么不爽,三个原因。第一,形同软禁。刘禅继位以后我估计就没有出过宫,一直到诸葛亮去世以后,在建兴十四年四月刘禅才去了一次都江堰。这个事情被《三国志》大书特书,讲刘禅到了都江堰什么什么地方什么地方,看了岷江的水。而且据说还有人议论,说丞相要是在世的话他能去吗!你想刘禅17岁继位,一个十七八岁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整天就在宫里面不能到处走,看一看都江堰还要被人说成是玩物丧志,他爽吗?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不免挨训。这个我们去读一下诸葛亮的《出师表》就知道,《出师表》怎么教训刘禅的?比方说:“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什么意思呢?实际上就是说你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嘛,这是一个大人训小孩子的口气。而且我统计了一下,不长的一篇《出师表》十处提到先帝。一开始就是“先帝创业未半”,然后就说先帝如何如何、先帝如何又如何,某某事情是先帝定下来的,某某人是先帝看重的,某某人“先帝称之曰能”,陛下应该如何如何,臣呢是受了先帝的委托,如何如何报效先帝,全是讲先帝。所以将心比心,他就等于对一个人说,你看你爸活着的时候什么什么,你爸原来如何如何,你爸是怎么怎么交待的。那别说是一个皇帝是吧,就是一个平民家的男孩子,他也受不了一个人整天在耳朵旁边说你爸如何、你爸如何。我爸如何、我爸如何,那朕呢?朕如何?不爽嘛。我倒不是说诸葛亮这个说得对还是不对,我这里没有判断对错的问题,我只是说刘禅不爽。

第三个,难以亲政。按照传统的顾命或者托孤的规矩,这个政权迟早是要交还给皇帝的,只是因为这个皇帝还小,未成年,又失去了父亲,所以“谓之孤”。那他成年以后呢?他该不该由一个见习皇帝转个正,变成一个在职皇帝呢?而你作为顾命大臣、托孤大臣,你的任务是辅政,而不是执政。而我们显然看不到刘禅有亲政的可能。

有此三条,我估计他是不爽。当然也没有反对,但是心里面嘀咕不嘀咕,这难说,郁闷不郁闷,就不好说了。

* 易中天先生在这里卖了一个小关子,我们干脆把这层窗户纸捅破,刘禅肯定是在心里要犯嘀咕的,那肯定是非常郁闷的。别说刘禅是皇帝,就是一般人,老是被人训斥,还没有人身自由,也不让做事,心里能不嘀咕,能不郁闷吗?那么我们就有了一个疑问,诸葛亮为什么要让刘禅心里嘀咕呢?诸葛亮还政于君不就完了吗,自己还落得省事,他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通常的说法是,那很简单,刘禅扶不起来嘛。不大家都说扶不起来的刘阿斗嘛,智商低,能力差嘛。有没有证据呢?也有,四条。第一条,轻信小人。他后来自己执政以后不就是在那儿重用小人吗,宦官吗?第二,不战而降。第三条,忘恩负义。怎么个忘恩负义呢?忘记赵云救他之恩。景耀三年的时候,后主追谥前朝的几位将军,关羽、张飞、马超、黄忠都追了谥号,就是不谥赵云。后来是姜维等人出来为赵云打抱不平,才追谥赵云一个尊号。这叫做忘恩负义。第四条,没有心肝。刘禅后来是亡国了,投降了以后到了洛阳。到了洛阳以后司马昭设宴招待他,演奏蜀国的音乐,表演蜀国的乐舞。当时蜀国跟过来的人全都痛哭流涕,只有刘禅喜笑自若,开心得不得了。司马昭当时就跟人说,一个人没有心肝怎么可以到这种地步!后来司马昭又去问刘禅,说你还想念蜀国吗?刘禅马上回答:“此间乐,不思蜀。”“乐不思蜀”这个成语就从这来的嘛。说完这个话以后,他带来的一个旧臣就跑去找他说,不能这样说呀,这样说实在太没心肝了,下回司马昭再问你,你就说,先人的坟墓在蜀国,我没有一天不想,然后把眼睛闭起来。好了,下一回司马昭去问刘禅,说想念蜀国吗?刘禅说:啊呀,先人的坟墓都埋在那儿,我没有一天不想。司马昭说不对啊,这话我怎么听着不像你说的,像那个谁谁谁说的。刘禅马上把眼睛一睁:哎,对啊,就是他说的,就是他教我这么说的!我说刘禅如果是电视台的主持人,还要说猜对了,加十分!没有心肝。

但是这些说法也是可以讨论的。第一条,历代皇帝身边哪个没有小人?汉文帝有,汉武帝也有,昭烈皇帝刘备身边也有,很多学者就认为刘备身边那个法正就是小人。所以你不能说身边有小人他就是差劲皇帝,对吧。第二个,不战而降,那刘璋也是不战而降。刘璋不战而降降刘备就对了,刘禅不战而降降了曹魏就错了?这讲不通吧。第三个,不封赵云,其实是继承他的父亲对赵云的待遇。有人说五虎上将,为什么独不封赵云?我告诉你,没有五虎上将,刘备当时封将军的时候就封了四个:前将军关羽、右将军张飞、左将军马超、后将军黄忠,四大将军。赵云在刘备手上就是杂号将军,不是名号将军。就是前后左右将军叫名号将军,其他七七八八的那些叫杂号将军。赵云终其一生他都是一个杂号将军。那么他第一次追谥的时候他肯定是要谥名号将军,这也不能说是刘禅忘恩负义。而且后来姜维他们提出这个问题来,刘禅也接受了,也追谥了赵云,这应该叫做从善如流。那么第四个问题,当然这个,怎么看他都是没心肝。——但是也有人认为这其实是装疯卖傻。这个时候你已经做了人家的俘虏了,所以刘禅说完这个话以后,左右皆笑,就像今天一样哄堂大笑。这一哄堂大笑,司马昭就再不会起杀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