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九) 痛失臂膀(第3/4页)

第二点,敢于认错。诸葛亮为此上了一道疏文,叫做《街亭自贬疏》,这篇疏文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检讨书。诸葛亮这个《街亭自贬疏》是很实在的,实在在什么地方呢?第一,他承担了全部责任。就包括马谡丢失的街亭,包括赵云在箕谷的失误,本来都不该他负责人的,诸葛亮全部承担下来了,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呢,诸葛亮实实在在地指出了问题的关键。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呢?四个字:“授任无方”,就是我作为统帅我用人用错了。第三点,他建立了问责制度。就是规定以后但凡出师不利,主帅一定要承担领导责任。第四点,他采取了改正的措施。从此以后数次北伐,诸葛亮都亲临前线,坐镇指挥。所以是实实在在地认错。一个人啊,不可能不犯错误,世界上没有不犯错误的人,包括诸葛亮,难得的是能够承认错误、改正错误。只要能够承认错误、改正错误,就是了不起的人。在这一点上曹操、诸葛亮都做得非常好。

第三点,赏罚分明。马谡丢失了街亭,负直接责任,而且损失惨重:杀。赵云箕谷失利,但是事出有因,因为敌强我弱,而且赵云的指挥应该还是得当的:降级。王平是马谡的副手,在马谡进行军事部署的时候,王平一而再再而三地劝阻马谡,而且在马谡丢失街亭以后,王平采取了很多正确的措施,保全了军队:赏,王平晋级。王平是这次战争当中唯一没有受处分、反而受奖励的将领。那么本人作为统帅,负领导责任:贬。杀谡,降云,赏平,贬己,叫做赏罚分明。

因此我们可以说,在街亭失利之后,诸葛亮的善后处理非常得当,做得好,做得对,应该大书特书。但是我们也就因此有了一个问题:既然做得对,为什么要哭呢?

* 马谡的街亭之失,使诸葛亮失去了一次统一中原的重要机会,也给蜀汉方面增加了许多不利的因素。而从前面易中天先生的分析来看,马谡失街亭后,诸葛亮对各方的处理都非常得当,体现了诸葛亮的一贯风格和态度,不免让人心生敬畏之情。其中,有一个细节让人迷惑不解,在处决马谡时,诸葛亮是失声痛哭、泪流满面。这是痛失爱将的惋惜,还是另有隐情呢?诸葛亮为什么哭呢?

陈迩冬先生对此有一个解释,认为诸葛亮的哭有四个原因:惜马谡,马谡杀了可惜;悼将士,因为战争失败了,有很多战士牺牲了,要悼念他们;恨自己;思先帝。为什么恨自己、思先帝呢?因为刘备生前曾特地交待过,刘备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刘备说先生啊,马谡这个人是个夸夸其谈的,这个人是不可以重用的,你一定要注意。没注意,错用了,恨自己没有听先帝的话,追思先帝的英名。四个原因。

那么严冷先生也提出了一个原因,严冷先生的《三国史话》里面提出来,说诸葛亮斩马谡为什么挥泪呢?要从《三国志·诸葛亮传》的那五个字去找原因。哪五个字呢?“戮谡已谢众”。也就是说诸葛亮为什么要杀马谡?是为了平息众怒。按照严冷先生的观点,诸葛亮杀马谡不仅是严明军纪,也是平息众怒。为什么要平息众怒呢?因为诸葛亮重用马谡是违众的。当时讨论谁做先锋的问题的时候,大家都主张用谁呢?一个是魏延,一个是吴壹。但是诸葛亮不用,偏要用马谡。当然诸葛亮是统帅,是丞相,他要用马谡大家没有话说;如果用了马谡,马谡打赢了以后大家也没有话说;那么现在你用了一个不该用的人,你打输了,你打败了,这个话怎么说?何况大家想一想,魏延是什么人?先帝宠信,刘备是非常喜欢魏延的。吴壹是什么人?当今国舅。马谡是什么人?先帝说清楚了,“不可大用”。也就是说诸葛亮的重用马谡是既违旨,违背了先帝的遗旨,又违众。那大家就要问了,你为什么啊?你为什么要又违旨,又违众呢?就他是你小兄弟是不是,任人唯亲了吧?还有呢,你现在打败了仗,要不要追究责任啊?要不要追究你这位统帅的领导责任呢?没有办法,只好把马谡杀了,谢众。因为是不得已而杀马谡,所以悲愤之情油然而生,想起这个事情来就痛哭流涕。这是严冷先生的观点。

那么严冷先生的这个观点,我部分同意,部分不完全同意。同意什么呢?同意严冷先生给我们提供的这个思路,就是诸葛亮的挥泪斩马谡绝不单纯是一个法律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政治问题。包括我们以前讲过的废李严,也不是法律问题,是政治问题。什么政治问题呢?就是诸葛亮接手蜀汉政权的时候,这个政权的内部是不稳定的。

因为我们知道蜀汉政权它很特别,它是由三股力量组成的。第一股力量是刘备从荆州带来的人,我们称之为荆州集团,也称之为第一势利,那就包括诸葛亮、关羽、张飞这些人。这个势力在蜀汉政权当中处于高层,掌握国家主要权力。第二股力量是刘璋留下的人,或者刘璋父子,刘焉、刘璋的人,他们入川的时候带到益州的,包括李严这些人。这一股势力我们称之为东州集团,就是第二势力,他们处在蜀汉政权的中层。第三股力量就是益州土生土长的那些官僚、官员,还有本土的豪族、大族、士族,益州人,或者用现在话说四川人。这是第三种力量,他们叫做以州集团,也叫第三势力,他们处于政权的底层。那么这样的一个鸡尾酒的结构,它是不安定的,下面两层是不服气的。尤其是刘备去世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情况?兵败猇亭,你打了一个打败仗回来,然后病死在永安,然后一个丞相把这个权力结果来代行君权,这个整个是不安定的。所以我曾经讲过16个字,就是:刘备建国基础不牢,猇亭兵败地动山摇。在这样一个情况下,一个丞相出来代行君权,是很麻烦的,是很困那的,是有很多人心里面不服,盯着他的。嘴巴里不说,暗中看着你。尤其像李严这些人,李严作为托孤之副,本来就对这个为正的他是不服的,而且就在诸葛亮北伐的前一年,李严已经向诸葛亮叫板,说丞相啊,是不是也划出五个郡来成立一个巴州,让我当个巴州刺史啊?你不是益州牧吗,你当得州牧,我当不得刺史?和尚摸得我摸不得?已经叫板了,我估计这个时候诸葛亮已经在考虑如何处理李严问题了,因为这个钉子迟早要拔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