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无力回天(第3/4页)

从此以后谯周也散布这些言论,还而且向前发挥了一步,他到处跟人讲:请大家想一想看,咱们先帝的名字是什么?备。“备”是什么意思呢?具备,具备是什么意思呢?够了。咱们当今圣上的名字是什么呢?禅。“禅”是什么意思呢?禅让,禅让是什么意思?让出去。想想咱们蜀汉皇上都叫什么,一个叫做足够了,一个叫做让出去。后来这个谯周还在宫廷里面还写了一条反动标语,我们就不说它了,差不多的意思。这就是谯周主张投降的原因。也就是说,谯周主张刘禅投降不是道德品质问题,是政治立场问题,就是他的政治立场是站在曹魏那一边的。实际上中国历史上很多问题都是政治问题,不是道德问题。把政治问题解释为道德问题是一种很肤浅的历史观。毫无疑问,谯周、杜琼这些说法叫做牵强附会、强词夺理、装神弄鬼,就像那算命先生测字似的。但是你要知道在中国古代这个时候,他没有我们现代人这么多科学的历史观和发展观,他信这些东西啊。

[话外音]显然,谯周后来要“出卖”蜀国是早有预谋的,他主张投降已经不是一个道德品质问题,而是一个政治立场问题,但是谯周的投降依据都是一些道听途说和牵强附会的解释,那么谯周这些人为什么要诅咒蜀国灭亡呢?这些装神弄鬼的理论有什么依据吗?这里面有什么深层的原因吗?

这外蜀汉又怎么得罪了这些人呢?他们为什么要编出这么个段子来诅咒蜀汉政权呢?四个原因。

第一,分利不均。我多次讲过,这个蜀汉政权是由三股政洱治力量组成的,而且是像鸡尾酒一样的分三个层次的,上层的是荆州集团,中层的是东州集团,下层的是益州集团。而谯周、杜琼等等这些人,就是散布这些言论吧的人都是什么人呢?都是益州人,都是益州的土著,是在这个政权当中处于边缘化的、次要化的人。他们对这个政权当然是不满的,他就要散布这些流言蜚语,他就要制造这些舆论嘛。而在这个问题上应该说诸葛亮是做了大量的工作,诸葛亮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诸葛亮也在益州人当中寻找那些可用的人。当然诸葛亮有他的选择标准,就是第一要忠于汉室,第二要克己奉公,第三要确有才能,他也不愿意说为了这个讨好、忽悠这些益州人士就不管什么乱七八糟的他都弄来。

但是还是确实提拔了一些,比方说杨洪,被诸葛亮任命为蜀郡太守;杨洪手下有一个何祇,也被诸葛亮任命为广汉太守。诸葛亮是尽量地在做这些协调的工作,希望三股力量能够团结起来。但是,第一,他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刘禅备留下的既定的组织路线,那就是荆州第一、东州第二、益州第三,这个次序是不能动的;第二,他也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益州士族、益州土著的思想顾虑。因为益州土著把账算得很清楚,蛋糕就这么大,分的人多了吃到嘴的就少了,这个账太好算了。原来益州这块蛋糕是我们益州人在吃,刘焉来了,带来东州集团,一刀把一块大头切走了,我们不满,希望再有人来帮忙。哎,刘备来了,刘备来了没给我们帮忙,他又切了一大块,这个蛋糕越切越少了。刘漳的时候我们益州人是二等臣民,刘备来了我们变三等臣民了,你说他满不满意吧?他肯定不满意嘛。所以这个时候他巴不得曹魏来解放他们。有人说你这个说法不通啊,曹魏来了他不是变成了四等了吗?这个账怎么算的?搞错了,刘焉、刘备他们进了川以后他不出去了,他就地分蛋糕;曹魏它要得的是天下啊,它不会参与你分蛋糕。事实上蜀汉灭亡以后,司马昭马上下命令,把蜀汉政权当中荆州集团和东州集团的官员全部调往中央,到中央政府去做官,把这个蛋糕让给了益州土著,实行蜀人治蜀。这就是他们盼望的。所以28gl.com他盼望曹魏,他盼望你蜀汉灭亡。第一点。

第二点,治蜀过严。我们知道诸葛亮是依法治国、执法如山,而且令行禁止、执法严明,很严的。所以《蜀记》面有这样的话,说:“亮刑法峻急,刻剥百姓,自君子小人咸怀怨叹”就是诸葛亮管这个国家管得太紧了,大家都很抱怨。那么这条史料也有人不承认,因为和陈寿的说法相反,陈寿的说法是什么呢?陈寿说诸葛亮“刑政虽峻,而无怨者”,说诸葛亮虽然管国家管得很紧,但大家都不抱怨。所以大家就说你到底当时蜀汉的人民是抱怨啊还是不抱怨啊?

我说是又抱怨又不抱怨,两条史料都成立。为什么呢?陈寿他后面还有一句话很多人看不见,陈寿是怎么说的呢?“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什么意思呢?就说诸葛亮执法虽然非常地严峻,还是承认严峻吧,但是大家为什么都不抱怨呢?公平。就是他严起来是对所有的人都严,对自己也严,对自己的人也严,大家没有怨言,公平嘛。但是大家还说,你能不能管松一点儿啊?还是要抱怨的。所以是不抱怨不公平,但抱怨太严峻。